福建省建瓯与厦大联合建设海西竹产业工程技术中心
10月17日,建瓯市与厦门大学签订协议,双方共建海西竹产业工程技术中心,打造海西最大的竹产业研发基地。此次合作在南平是第一个试点。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校长助理滕伯刚;南平市政协副主席王易凤,建瓯市委书记余建坤等领导参加了签约仪式。
近年来,建瓯市紧紧围绕“抢占三个高地”、“打造二个集中区”、“实现一个优先”的工作思路,积极开展“山海科技合作”,加快发展竹产业。“抢占三个‘高地‘”,即:一是产业平台“高地”。主要有“五大功能平台”:投资50亿元,占地10平方公里的中国笋竹城产业园;投资15亿元,占地400多亩的竹产品专业市场;投资5000万元,占地100亩的竹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建瓯市采取由政府主导,部门管理,多元投资主体,多方合作经营,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创新运作模式,得到省科技厅的充分认可,今年年底将给予省级认定,通过2—3年的努力争创国家级孵化器;规划3000平方米的竹产业系列产品展示厅;投资5.8亿元,占地320亩的物流园。二是产业政策“高地”。国家级层面:建瓯市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建瓯笋竹科技特色产业基地”、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等。省级层面:建瓯中国笋竹城被省农办认定为福建省第一批省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区。建瓯市竹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被省质监局批准为省级检测中心。南平层面:建瓯市政府、武夷学院与南平市科技局三方共建闽北科技研究院竹产业分院,建瓯竹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被定位为闽北竹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三是产业技术“高地”。通过引进厦门大学,共建“海西竹产业技术工程中心(基地)”,打造全国竹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打造二个集中区”,即:一是通过建设“五大功能平台”,打造成为驱动闽北竹产业发展的功能集中区;二是通过共建“海西竹产业工程技术中心”,发挥厦大的强校优势,集聚更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产业龙头企业共建研发中心,打造产业技术集群,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用核心竞争力支撑引领闽北竹产业发展,成为闽北竹产业技术开发的集中区,进而成为全国竹产业硅谷。“实现一个优先”,即:通过“抢占三大‘高地’”、“打造二个集中区”,实现国家更多的产业高端资源优先导入建瓯竹产业,使建瓯竹产业在闽北成为主导,在全国成为领军。
建瓯与厦大的牵手无疑是山海协作的创新之举,开了闽北山区与沿海的深度融合先河。据了解,海西竹产业工程技术中心将推动建立“竹产业——竹技术——竹文化”三位一体发展新模式;着力构建长效研究机制,厦大将派专家团队常驻建瓯市竹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对相关学科产业发展、涉及课题进行研究和创新。同时,建瓯市科技局、厦门大学能源学院和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三方签订“海西竹产业工程技术中心”共建和运作的备忘录,具体负责中心建设。
“建瓯是全国竹业资源大县,竹产业优势明显,双方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厦门大学在竹业科技和生物能源方面实力雄厚,愿意充分发挥科研优势,进一步提升建瓯竹产业,将建瓯打造成厦大科技转化的基地。今后厦门大学还将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文化创意等方面与建瓯寻求合作。”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说。南平市政协副主席王易风表示,建瓯具有一定的生态资源优势,需要借助科技人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建瓯与厦大的合作在南平是第一个试点,希望双方要创新合作机制,可持续地深入开展合作,达到预期目的,实现“双赢”和“多赢”,并发挥示范作用,“复制”到其他县市、其他产业。
“建瓯竹产业以科技作先导,不断延伸产业链,跳出一味依赖资源的传统粗泛生产模式。重竹地板、竹浆纸、纳米改性竹炭功能性纤维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不断涌现,竹产业的低碳之路在建瓯渐成气候。在产业升级转型的时期,厦门大学的科技支持显得特别重要。”建瓯市委书记余建坤说,南平市提出了竹产业千亿产值行动计划,建瓯是打头阵、挑重担。希望今后能与厦大全方位开展合作,厦大能成为建瓯发展的“科技靠山”;建瓯也能为厦大开展科研创新实践提供平台,成为科技推广和转化的基地,实现双方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