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大陆民间竹艺家作品即将亮相"竹的工艺展"
一批充满创新元素的大陆民间竹艺家作品即将亮相2013上海民博会“竹的工艺展”,全新的展览样式让人耳目一新。包括王新明、程丽、黄宏疆、徐俊、王群、于先池、吴立雄、罗一农、徐为民等9位大陆中青年竹雕工艺师的作品,更是以创新的竹艺带来别样的艺术感受。
今天在浦东成山路216号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推广中心展馆的布展现场注意到,这9位工艺师来自浙江、江苏、福建、四川、上海等地,是对“竹的艺术”的如痴如迷,把他们“结缘”在了上海浦东民博会,展开为期一个月的竹艺作品“大联展”。
中国被誉为竹“竹子文明的国度”,竹子品种千姿百态,竹渗透进到人们日常生活和精神文化的方方面面。在实用满足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中国民间艺人出奇出巧,对竹器美化加以雕琢,赋予了高度的精神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最早的留青竹刻起源于唐代,瓷胎竹编起源于清代。经过了千余年创意和锤炼,竹器经过艺术家的巧手成就了一件件艺术精品,嘉定竹刻创始人朱氏清代制作的竹筒,至今还完整地存放在台北故宫。竹工艺品的种类也日渐繁多,有竹简、竹匾、竹挂画、竹简字画、竹雕竹刻笔筒、竹雕留青臂搁、竹根雕等。如何在继承原有的浅刻、圆雕、浮雕、透雕等技艺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发展,成了当下竹艺工艺师的一个重要命题。
来自福建的王新明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将濒临失传的莆仙“精微透雕”绝技运用于华南竹类根茎的雕作上,并施以特殊的仿古涂饰,达到仿古胜古的艺术效果。上海的竹刻大师黄宏疆、徐俊将绘画特色融入竹刻艺术,形成了独特的海派竹刻特色。原籍四川、新上海人程丽传承家族竹编的同时,把竹编与书法绘画相“嫁接”,创作出一件件瑰丽多姿的新颖竹编画。这次展出的《五牛图》、《伟人颂》、《隐形观音》、《兰亭序》等,远看似画,近看才知是用薄如蝉翼、细如发丝的竹丝,通过挑、压、破、拼等编织技术,奇妙地、栩栩如生地再现名家书画。来自浙江象山的王群,他在传承明清金陵、嘉定和留青三派的基础上,大胆“叛逆”,将竹根或依势、或依纹、或依意精心解开,有局部解、纵向解、横向解、纵横解和斜向解、纵斜解等,再施以圆雕、浮雕、局部雕之法,内外浑然一体,显得自由灵活洒脱,具有天趣与写意味。他既解决了一般竹根雕材质开裂的难题,又打开了竹根雕创作一扇自由之门,艺术家可以摆脱原有雕法的局限,获得一个崭新的艺术创新天地。留青竹刻是常州地区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艺品。国家出版的史料专著上称:“清末,江苏常州的留青竹刻独占鳌头”。著名鉴赏家王世襄在其编著的《竹刻》一书中介绍了五位全国顶尖竹刻艺术家,常州就占了四位。常州留青竹刻具有实用、艺术审美、文化交流等多种价值及作用,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瑰宝。常州留青竹刻有工艺台屏、工艺挂屏、工艺笔筒和臂搁等物件形式。上海嘉定“三宜阁”罗一农由欧体入手,继学颜、柳、褚、赵等诸家楷书,颇具心得,佳作频出。参展的竹刻作品有:留青书法横臂搁、留青书法千字文四屏、留青书法台屏、竹刻抱对、竹刻阳文书法插屏等。分水油纸伞起源于明末清初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生产制作历史。近百道工序皆沿用古法制伞工艺,从削竹做批子到网伞,从切纸到套色石印,从裱糊烘烤到刷油渡伞,没有一道工序使用现代机器。被专家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其中伞骨为竹,也可算是竹艺的一个分支。展出的于先池“撑花铺”油纸伞,色彩斑斓的油纸伞保持了数百年的传统油纸伞制作工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
记者了解到,展览期间,竹刻、竹雕、竹编工艺师们还将在现场演示各类竹艺的魅力,进行竹刻艺术品收藏知识的传授。本次展览对竹文化内涵、历史、竹子分布、竹艺沿革以及竹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作了介绍。展览还特别陈列了嘉定南翔竹文化沙龙创作的竹纸书画、竹纸摄影、竹艺盆景等竹文化新品。其中“竹纸书画”创始人郑仁祥、周锡月的作品,“竹纸摄影”创始人奚天政等创作的新作,由于充满创新元素而受到特别关注。
主办方介绍,本次“竹的艺术展”从展览规模、品种数量、展示形式和文化含量,在同类展览中尚属首次。展览于4月22日闭幕,周一为闭馆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