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大力实施现代竹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
永安市大力实施现代竹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引导竹农科学经营,通过项目带动,去年,该市竹业总产值达到32亿元,其中竹山产值8亿元,人均竹业收入达3565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6%,真正实现“竹山变金山,村村超小康”目标,竹产业成为该市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
现代竹业项目“连轴转”
永安市是中国笋竹之乡、中国竹子之乡和国家林业改革与发展示范区,全市拥有竹林100.9万亩,农民人均占有面积6.7亩,居全国之首。2009至2011年,该市实施福建省现代竹业一期项目,2012年获批实施二期项目。作为全省连续二轮实施现代竹业生产发展项目的唯一县,该市坚持“抓示范、促发展、兴产业”的工作思路,全面提升竹农科学育竹水平和竹业产业化程度,实现了竹林示范基地单位面积竹材、竹笋产量在现有基础上增长50%以上,单位面积产值达1600元以上。
去年,该市制定出台了现代农业(竹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实施方案,确定在西洋、洪田、罗坊、贡川、青水5个乡镇32个村实施现代竹业项目,全年共完成了竹林测土配方施肥10092.6亩,建成竹林喷灌设施141口,完成竹山道路建设52公里,完成竹农培训12期479人次。今年,该市将继续在测土配方施肥、竹山喷灌和竹山便道给予竹农补助,主推绿色防控技术,加强竹山病虫害防治,开展毛竹林森林认证试点工作,促进竹林生态经营和竹产业可持续发展,并积极做好国家农业(竹业)科技园申报等工作。
为项目实施“开道”
为切实抓好现代竹业生产发展项目,永安市将发展现代竹业纳入全市十项重点工程、十大重点工作与十类民生实事之一,编制项目实施方案,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在争取省财政现代竹业项目建设资金400万元的基础上,还专门配套了150万元建设资金,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在完善管理机制上,该市建立每月一次的调度制度,对各乡镇履行职责情况进行检查、督促与指导。市林业局坚持每10天上报一次进度,及时掌握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并对项目实施的每个环节由竹业技术人员及时进行跟踪监督和指导,确保项目建设任务顺利完成。与此同时还积极改进项目服务方式,强化技术指导,林业技术人员深入到各乡镇竹业大村,与竹农面对面交谈,详细了解竹农经营竹山现状,及时掌握竹农竹林管理上的技术与服务需求等,并根据收集的民情记录,积极协调解决农户遇到的竹林灾害、病虫害防治等“疑难杂症”。同时通过课件讲解、现场指导、进村入户等多种形式在项目建设乡镇、村开展现代竹业高效经营技术培训,发放笋竹两用毛竹林竹事活动表、便民服务卡等,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腰包鼓了,积极性高了
现代竹业发展项目的实施,使竹林资源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同时促进了林业增效、竹农增收。竹农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高效丰产型转变,由单一劈草向测土配方施肥、中耕除草、引水喷灌等措施转变,真正做到了把“竹山当田耕,把竹林当菜种”。据统计,项目区内竹农采收冬笋亩产量、产值比2011年同期增长20%,每亩竹材、竹笋产量增长50%以上,亩均产值达1500至2000元。
西洋镇林田村竹农吴银培是现代竹业发展项目的受益者。4年前,他的竹山亩产值仅为800元,经过配方施肥等现代竹业项目带动,2011年,他的5亩竹山,仅冬、春笋产值就达1.3万元,加上2012年毛竹采伐收益2.7万元,竹山的亩产值平均达4000元。
项目的实施,让竹农尝到了“甜头”,竹农投资竹山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据统计,竹农竹山投入由过去的每年不足200元增加到每亩300至600元,全市竹林的引水喷灌、竹山便道等基础建设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辐射周边、带动高效丰产毛竹林培育效果明显。范昌溪是青水畲族乡早安村的村民,其竹山必经的路口一边是房屋,一边是农田,中间是水沟,修机耕道问题曾一度陷入僵局。为了不占用农田,他将水沟用水泥浇注成暗沟,在水沟上修建出3.5米宽的路。如今一条总投资11万元、长2.5公里的“致富路”直通竹山,不仅方便了自己,周边300多亩竹山也受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