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楠竹冲刺百亿产业
竹子浑身是宝。
竹笋能吃,竹叶能入药,竹青竹黄可工业化利用,竹制工艺品更是美不胜收。
咸宁是“楠竹之乡”,拥有楠竹150余万亩、楠竹常年蓄积量3544万支,占全省竹资源的80%,发展竹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但多年来,咸宁竹产业一直停留在卖原竹的阶段。2011年,我市竹业产值只有8.5亿元,在全市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只有5%,竹资源经济贡献率明显偏低。
2012年12月6日,市委、市政府召开竹产业发展动员大会,出台加快竹产业发展“十三条”意见,突破性发展竹产业,提出了“到2020年,竹林基地发展到180万亩,实现竹产业总产值100亿元”的发展目标。
蓝图已经绘就,巨宁人成“竹”在胸。
2013年1月2日,投资1.1亿元的巨宁竹业首条生产线试产,巨宁集团在实现自身跨越的同时,结束了咸宁以卖原竹为主的历史,吹响了咸宁冲刺百亿竹产业的号角。
支柱产业悄然兴起
楠竹是大自然赐给咸宁的宝贵资源。全市290万人口中有38万人以竹为主要收入来源,61万农业劳动力中有15万人从事竹业生产。
种竹对农民来说虽是个传统活计,然而怎样科学种竹、如何管、怎么砍?由于农民缺乏技术,没有形成统一认识,竹子用量、质量、总量均难以保证,竹产业发展面临瓶颈。
1997年12月,湖北巨宁森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在从事木制品生产的同时,着手竹材加工技术的研发与市场开拓,揭开了咸宁楠竹产业化发展的序幕。作为国内最早从事纤维板制造、最早引进德国辛北尔康普纤维板生产线的企业之一的巨宁集团董事长李文国深刻意识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竹产业发展大有可为!而要把竹资源在当地“榨干用尽”,提升附加值,是巨宁集团科学发展、跨越发展面临的一个课题。
从2003年开始,李文国一直在寻求解决楠竹开发和利用的方案。2011年初,列入国家863科研计划的重组竹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李文国立即与863重组竹科研项目组洽谈,购买了5项关键技术专利权,开始建设重组竹项目。湖北巨宁竹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应运而生。该公司致力于重组竹(竹基纤维复合材料)研发、制造及系列深加工产品开发与应用。该公司以本地楠竹为主要原料,运用高科技将竹子经过疏解、干燥、浸胶、热压等工艺重新组合后的竹子,可以竹代木、以竹代塑、以竹代钢,使竹子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市场前景广阔。
该项目总投资1.1亿元,年设计能力5万立方米,年产值可达6亿余元。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是华中地区最大的竹基纤维复合材料生产基地。
李文国说,如今,竹产业已经悄然形成了一个生机勃发的大产业,一个拉动咸宁经济潜力巨大的经济增长点。市委、市政府正以政策导向“逼”竹产业转型升级,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精深竹加工发展,竹产业发展形成了后发优势。
楠竹升值造福民生
2日,积雪尚未消融,位于凤凰工业园内的巨宁竹业还是一片繁忙的建设景象,满是泥泞的道路随处可见来往奔走的工人。厂区门口,两块硕大的“巨宁竹钢”招牌下面,一栋正在建的竹钢别墅犹如卫兵一样伫立,引人侧目。
这里,标准化的厂房井然有序,厂房内竹子的清香味扑鼻而来,一条条流水作业生产线上,一根根竹子被压碎成条状纤维,然后通过重组机压,一块块竹板流下生产线。这些竹材可以被用来加工成薄板、装饰板、户内外地板、雕花板、浴室地板、护栏,还能用作建筑结构材、装修面板、壁板、风电桨叶、车船甲板等,用途十分广泛。
这里,一个革命性的改变已然开始。
一根小小毛竹挑起了生态保护与快速发展的“两端”。
巨宁重组竹项目整体建成后,以5万立方米的设计产能计算,年需6-10寸成年竹约400万支,按每支均值18元计算,年均林农创收总计可达7200万元,每亩平均创收360元,广大竹农“枕着馒头挨饿”的窘境将彻底宣告结束。
竹产业是一个富民产业。巨宁竹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利益联结方式,将在全市兴建20个竹材加工基地,实行产业化规模经营。
李文国说,由于“重组竹”属于深加工产品,附加值高,一根竹子作为原材料价格在16元到20元之间,如果用来做“重组竹”,那么一根竹子所创造出来的价值经过计算在50元左右,二次深加工可超百元,竹子的“身价”终于得到了提升。然而,这还不是竹子的终端使用链,每一根竹子还能被“吃干榨尽”。
“毛竹主干可以加工成竹地板、竹凉席等各种竹制产品,竹下脚料可以造竹浆纸,竹枝、竹屑也都是竹炭、活性炭的原料,竹叶、笋壳还可以提取高级保健品,一根毛竹的价值,由过去的几元钱,升值到现在的上百元。”李文国说,目前市场上对于竹纤维、竹炭、竹醋液等这类竹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其净利润也都相当可观。咸宁要做强做大竹产业,达到百亿产值,就必须引进更多的竹产品深加工企业,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集群。
李文国梦想在咸宁构筑完整的竹产业链。在他的构想中,以巨宁竹业为龙头,咸宁可以形成产业集群,8-10年形成一个在产企业(含个体经济组织)2000家,产值100亿元,利税10亿元,利用楠竹4000万根,创造就业机会10万个的竹产业大集群是中期目标。以竹代木保护生态
在巨宁竹业,记者参观了这栋正在建设的竹别墅,经过处理的竹子不仅防水、防火、防虫、抗震性强,而且冬暖夏凉,建筑成本与钢筋水泥房相比低廉。竹子不仅可以代替木材、钢材,也可以代替塑料。
“以竹代木”、“以竹胜木”是竹产业发展的目标。这个目标已经开始实现了。
但是,竹产业发展最大的制约是什么?是市场。李文国说,国内市场“消费滞后”是竹产业发展最大的问题。
目前竹产品在国际市场销售“热”,而国内市场销售相对较“冷”。近几年竹产品在欧美市场很受欢迎,出口量不断增加。但在国内市场,一些消费者对竹产品的认识有很大误区,基本还停留在20年前的传统认知上。李文国认为,欧美等国际市场竹产品热销,是因为竹产品有着“以竹代木”环保的作用,其了解并接受竹产品,也经历了一个“从不认识到喜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的推广和宣传起到了积极作用。
生产刺激消费,消费拉动生产。如果启动国内消费市场,让全国消费者喜爱竹产品,那需要一个巨大的宣传工程来推动。李文国说,重要的宣传是告诉消费者一个今日竹产品的真实面目:通过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竹产品早已克服了竹材原来的弊端和局限,在功能和视觉效果上完全可以“以竹代木”甚至“以竹胜木”。
“但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市场开拓及宣传推广的成本还是很高的,这需要政府搭建平台,推波助澜。”李文国说,当务之急是加强对消费市场的宣传和引导,加强竹文化的挖掘和传播等,提高竹产品的市场营销水平。同时,如何利用和开发好这一富矿,科技创新和开发是关键。目前,我市竹加工产业仍是资源消耗型和劳动密集型格局,主要问题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注重量的扩张、资源消耗多而产品附加值不够高。市委、市政府要通过科技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开拓产品应用领域,扩大竹材加工产品的市场。
只有深度挖掘,才能催生出较为完整的竹产业链。
我们相信,给咸宁的竹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竹产业发展就一定会不断创造出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