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不忘报桑梓 记仙楼竹制工艺品杨仁水
在中国丹桂之乡浦城县,有一位被人们誉为一方百姓“活水”的农民企业家,他就是南平市人大代表、浦城县工商联副主席、福建仙楼竹制工艺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仁水。
杨仁水连续四届当选浦城县人大代表。他关注民生,倾听百姓的呼声,积极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建言献策,提出了不少议案和建议,得到县人大的充分肯定和上级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改革重组乡企小厂
九牧镇是浦城县的竹子之乡,全镇有毛竹面积7.6万亩,生长在竹乡的杨仁水对毛竹情有独钟。改革开放后,他靠做毛竹销售赚到了第一桶金。九十年代初,当地党委、政府大力实施“以竹兴乡、以竹富民”的举措,使杨仁水有了“用武之地”。
1994年7月,杨仁水承包了九牧镇经联委下属的一个濒临倒闭的九牧竹制工艺品厂,承包后,他马上对工厂进行技术改造及人员重组、市场开拓等一系列改革,使这个濒临倒闭的乡企小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企业实现了良好的开局,给杨仁水增添了做大做强企业的信心,伴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九牧竹制工艺品厂不断发展壮大,到九十年代末期,企业已成为浦城县首屈一指的竹业龙头企业。2000年7月,在国家实行的一系列国有资产重组、改革过程中,九牧镇领导从实际出发,对九牧竹制工艺品厂进行公开拍卖,杨仁水最终以108.5万元收购了该厂,企业更名为“浦城仙楼竹制工艺品有限公司”。
转型升级做大产业
从承包企业到现在自己拥有的企业实体,该如何把握企业发展方向?杨仁水陷入深思。
开弓没有回头箭。现行单一竹凉席的生产已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企业急待转型升级。他立即组织企业一班人进行研究谋划,带领技术人员一路辗转于全国大中城市,通过对市场反复考察、论证,最后把竹胶合板系列产品的开发提上了公司的议事日程。2003年8月,公司投资1230万元,建成了年产1万立方米的竹胶板生产线及附属产品的生产线。
目前,公司已发展成以生产竹凉席、竹胶板、竹圆棒、竹地板材等系列产品的规模企业。该公司的年产值已达8000多万元,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938人。产品畅销北京、上海、天津、河南、山东等省、市,部分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仙楼牌”竹胶板也获得了福建省名牌产品称号。
带领百姓共同致富
由于企业产品结构多样化,许多产品需要多个工艺流程来完成,特别是竹胶板的生产,要求单独生产竹席帘、竹线帘。虽然自己加工生产这些产品有一定经济效益,但杨仁水却把企业的产业链延伸到基层农户家中,采取公司十农户的做法,让农户从产品的加工中增加收入。
他带领相关技术人员深入九牧渭潭村、中墩村、吴墩村、中垅村的广大农户家中传授技术,并承诺回收他们的加工产品。拿原竹卖给企业和加工成半成品卖给企业,一对比村民心里便有了明白账:通过粗加工后每50公斤毛竹可增加收入6-8元,对原先只知卖原竹的农民来说,这无疑是个好事,为此,他们用更好的产品和及时供货来回报他。
随着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企业所需的毛竹急剧增多,从办厂之初每天消耗600多根毛竹,到现在每天消耗4000多根,需求量的增加,使毛竹价格一路上涨,从1994年每50公斤8.5元到如今每50公斤40元,农户收入也成倍增长。由于毛竹经济效益凸显,大大激发了竹农科学护竹、养竹的积极性,促使九牧镇成为浦城县科学育竹示范乡镇。
仙楼公司是当地用竹大户,对毛竹价格的涨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地老百姓都戏称杨仁水的竹制品公司是当地毛竹价格的“晴雨表”。该公司收购的毛竹原料涉及本县10多个乡镇及周边浙江江山、江西广丰等市、县的100多万亩毛竹基地,涉及农户2万多户,有4万多人次先后从事该竹制品的产业化经营活动并从中获益,带动了运输仓储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公司的竹胶板生产年需各类竹席帘、竹线帘170多万张,如果自己生产,每张可节约1.2元。转移至广大农户家中加工后,农户每年可多增加收入211.2万元。
致富不忘回报家乡
企业发展壮大了,在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同时,杨仁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应尽的义务和对乡亲的回报。
在2002年,他捐出3万元,先后赞助三位孩子入学,并完成了初中学业;2004-2007年,他为九牧镇蒋坑村、渭潭村、中墩村、中垅村开通山村公路13.8公里,先后捐资60多万元;2008年,他为汶川大地震灾区捐资2万元;2012年1月,他为九牧镇老街改造捐资10万元……
几年来,先后有二十多位残疾农民在他的帮助下,每月上班都可领到1300-1800元的工资,使他们摆脱了生活的困境。杨仁水办厂十几年来,企业先后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1万多人次,并通过县劳动力转移中心招收了100多名来自四川、贵州、安徽等贫困地区的农民工来企业就业。
为了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杨仁水又把目光看得更远。在做好传统产业的同时,2011年,他又投资2000多万元用于新村建设,完成造林1000亩,种植油茶1000亩,成为九牧镇造林绿化工程的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