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毛竹低产低效林的经营现状
我国当前大部分地区的技术措施依然是20世纪80年低的“安吉模式”,即深翻垦复、护笋养竹和适当追肥3个技术措施,通常把深翻垦复和护笋养竹作为主要技术措施。其工作程序一般按照“行政指令和指导、技术人员的技术决策--农户接受并实施”进行,以技术改造(低产林)--技术优化(丰产林)为目标。主观上,技术措施和行政干预的目的在于实现竹林丰产,并由竹林的丰产而提高经营效益。而事实上,因为缺乏技术的适应性设计,所以提供的单一技术和行政干预措施,与农民技术选择中追求产邮、收入和利润最大化作为主要目标和动力的行为特征是相违背的。
2004年浙江省开始实施毛竹低改工程。根据“浙江省毛竹低改项目技术规范”,对毛竹低产林改造方案的设计,从改造方向、技术措施、基础设施、食品安全、环境影响及保护等5个方面进行。在方案的设计中增加了对“基础设施”的要求,在改造目标上提出了“经济效益增幅在50%以上,原则上年效益不低于9000元/平方千米、有符合竹林经营和改善生产条件指标。可以看出,浙江省毛竹低改项目技术规范从单纯的“技术改造(低产林)--技术优化(丰产林)”目的上升为“技术改造+生产条件改善--技术优化+良好的生产条件(产量丰产、经营效益提升)”目的,即把毛竹低产林改造的含义提升为毛竹低产低效林的改造。事实上,毛竹林的低产导致低效是一种客观存在,而实施毛竹丰产培育对林地有一定立地要求的同时,需要较大农资和劳动力投入,竹林生物量产出大,需要有较好的生产条件(特别是交通条件)。条件越差,农户越倾向采用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