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详细内容

四川省青神县竹编为三万户农户带来增收

  成都平原西南边缘的青神县以崇祀蚕丛氏“青衣而教民农桑,民皆神之”得名,然而青神这个地名真正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叫响的却是因为当地的竹编产业。作为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神竹编目前正在冲击世界非遗。小小一支竹子不但为当地带来了名气,搞活了旅游,更为从事竹编的三万户青神农户带来了每年每户三万元以上的增收,撑起了一片产业的天空。

  说起青神竹编,不能不提当地一位被誉为奇迹的竹编大师陈云华。此人出生于四川普通农家,其竹编作品在联合国大楼的客厅、泰国王后的官邸、新加坡总理的办公室和韩国总统的会客厅等地方都可以看到。从编竹筐学艺起步,后来异想天开玩起了高雅,到现在拥有彩色竹编等多项发明专利,可以说有千年历史的青神竹编能在近二十年声名大噪,与此人不无关系。

  三十年前,陈云华的身份是一名代课老师,每月工资12元,那时编一些竹制品是为了补贴家用。如今,陈云华开办的公司已经拥有数百人的技师团队,产品远销海内外,去年创下了2.17亿元的产值,而这样的成绩用陈云华的话说,还是因为“做不赢”。

  说起自己的发迹之路,陈云华还是要感谢当初选择了高雅路线,“那是86年的时候,经过了无数次的试验,我编出了我第一幅能称为工艺品的竹编《赤壁赋》。”陈云华感慨地说,作品后来送到眉山著名的景点三苏祠代销,有美国游客花400美元买走了一幅《赤壁怀古》,而当时编一个暖水瓶套只能卖6角钱,这让他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我的第一幅作品早就找不到了,否则我一定买回来。”

  4.8万美元掘到第一桶金

  一幅竹编在当时能卖数千元,这无疑是个不菲的数字,但相对于一幅稍微复杂的作品数月的制作周期,这个价格好像也并不算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创新,陈云华的作品已经悄然从工艺品完成了向艺术品的涅变,一次偶然的际遇彻底改变了陈云华的人生。

  那是九十年代初,当时已经颇有名气的陈云华参加了一个前往台北的民间艺术交流团,作品展示的最后一天,一个外国游客看上了他带去的最有分量的一幅作品《中国百帝图》。由于语言不通,陈云华好不容易才搞清楚对方想买下这幅作品,于是在计算器上按下了“48000”的数字。对这个价格心里还有点没底的陈云华顺利完成了交易,但更让他没想到的是对方支付的竟是4.8万美金。

  现在回想起当初收到钱的那一幕,陈云华还忍不住激动,“那时候我第一反应是,是不是假钱,因为我就没见过美元”。在为自己的好运气高兴地同时,他更看到了国际市场对于青神竹编这项艺术的认可,坚定了做大做强的决心。

  小竹编编出产业一片天

  4.8万美元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对普通的中国老百姓而言,可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但陈云华拿着这自己掘到的第一桶金并没有停下脚步享受,而是毅然投资兴建了竹艺城。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的中国竹艺城已经成为青神知名的旅游景点,最大的特色就是全景展示青神的竹编文化。陈云华告诉记者,在竹艺城的基础上,青神还要打造一个五平方公里的竹编产业园,“到时候我还要把我认识的全国各地的竹艺大师都请过来,这里将会是一个真正的竹子大观园。”

  “四川省竹编产业园区建成后将集天下古今中外竹景、竹艺、竹宴、竹器、竹文化之精华于一园,从而吸引天下人走进青神学习竹编艺术,寻找竹文化,领悟竹精神,享受竹韵之美。”青神县副县长常伟告诉记者,该园区将成为一个竹艺展示中心、竹艺培训中心、竹制品集散中心、竹艺竹藤产品研发制作中心。“我们之所以要大手笔打造竹编产业园,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做强做深竹编产业链,形成龙头带动,全面开花,全民栽竹、编竹的特色竹编产业。”

  据介绍,以竹编为核心的竹产业发展已经成为青神县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之一。目前已形成了竹编、竹浆造纸、竹木加工等六大业态,拥有云华竹旅、美联家居、西龙纸业等规模以上竹业龙头企业8家,去年全县竹产业总产值达到8亿元,带动农民增收2.5亿元。常伟说,现在青神竹编正在申报世界非遗项目,一旦成功还将为青神的竹产业腾飞再添一把火,“我们十二五目标是把这个产业做到20亿元。”



点击次数:688 来源: 发布时间:2011/10/10 15:56:00

最新更新

阅读排行

中国竹木网:高端竹木产业信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