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低产低效竹林 科学施肥壮大泸州天仙竹产业
“今年我家的麻竹笋生得好得很,不仅长得很粗,多数笋子都有十来斤一根,而且产量高,2亩地要就要收1000多斤。目前,我已收了5000多斤笋子,共卖了8000多元。这都是上半年3、4月份给竹子上了肥的结果。”9月26日,纳溪区天仙镇银罗村三组村民何云禄在枝繁叶茂的麻竹林里,一边熟练地挖竹笋,一边高兴地向笔者介绍。
近年来,在泸州市林科院的指导下,天仙镇作为低效林改造示范区,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为低产低效竹林施放肥料”工程。2009年实施了200亩,施放化肥20吨;2010年提高到250亩,施放化肥30吨;今年将这一项目面积扩大到9000亩,共施化肥450吨,平均每亩施放100斤化肥。
喝饱了肥料的竹林清脆欲滴,枝叶茂盛,竹笋和成竹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提高,平均每亩出笋率提高了35%,产量提高了500斤,经济收入提高了800元。预计今年该镇可多产笋80余吨,产值增加20多万元。
天仙镇位处川南林区,全镇森林覆盖率高达81%,大部分都属低产低效竹林,竹产业也是该镇支柱产业之一,杂竹产量常年在15000吨左右,年可创收700万元。
“守着这么好的竹林,产量却提不上去,简直就是浪费资源。”天仙镇林业站负责人何仁均介绍,要真正做足“竹”文章,首先得把产量提上去。“为竹林施肥是低产低效林改造的一种有效措施,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了产量,不仅农民得了实惠,也为全镇加速推进竹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条件。”何仁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