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种植,竹子种植大有学问
同样的事不同的人做会出现不同的结果,种竹也是如此,只有用心经营,不断创新和完善,才能在竞争中求胜。以下是重庆两位竹农的不同经历,同样是种麻竹,效益却大不相同。
重庆市永川区大安街道两个麻竹种植大户,其种植时间大体相近,但单位产值却相差30倍:年均亩产值,一户不到400元,另一户却超过1.2万元。
这两个大户分别是荷花村的陈廷辉和云雾山村的李廷永,种植规模前者为50亩,后者为250亩。记者昨日现场看到,陈廷辉家的麻竹基地密密麻麻挤满竹竿,李廷永家麻竹基地则疏落有序。
“我每隔两三年砍一回竹子,一回能卖两三万块钱。”陈廷辉告诉记者,他2003年刚包下这50亩竹林时,原本想靠卖麻竹笋赚钱,但因没有加工厂收购,零售又卖不了多少,后来干脆只蓄竹材卖给造纸厂,每吨收购价200多元,每亩每年还不到400元产值,除去租金,所剩无几。
但李廷永的麻竹基地却是另外一番天地:一是竹材,每亩每年卖100多元;二是竹笋,每亩每年卖4000多元;三是林下种长裙竹荪,每亩每年卖8000多元。
李廷永说,他是2005年包下这片麻竹基地的,刚包下这片麻竹基地时,他同样遇到了鲜笋销售难题。为解决这个问题,他干脆自己搞加工,将鲜笋烘干成干笋。但干笋加工出来后,商家却不愿进货,他于是采取代销方式,先将干笋放到商家柜台销售,待卖完后再收货款。通过这一办法,他逐渐打开了市场渠道,现在每公斤干笋卖40多元仍供不应求。
去年,他又尝试在林下种植长裙竹荪,并将其烘干后销售。此举当年就获得成功,平均每亩可产干竹荪50公斤,每公斤收购价达160元至200元。由此,每亩麻竹就增加了8000至1万元产值。
李廷永算了笔账:除去租金、人工、肥料、加工等各项成本,每亩麻竹的纯利润仍在8000元以上。
戏剧性的是,因种植效益上的巨大差别,两个大户的境遇也调了个个儿:李廷永在承包麻竹基地以前,一直在城里打工,开过出租车、卖过保险,现在则完全成了种植专业户;陈廷辉在承包麻竹基地以前,一直在家务农,因竹林基本无利可图,他现在已到城里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