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分水岭全力推进“竹筷之乡”富民方略
2010年,没有区位优势和工业支撑的分水岭乡,取得了工业入库税金156万元的喜人成效;利用“飞地”政策,成功引进年销售收入达2亿元的重庆铁马腾飞汽车有限公司泸州分公司等4家入驻轻工业园区、机械工业集中发展区等;完成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35.54%;农民人均纯收入在上年的基础上增加529元。
“竹筷之乡”的富民方略
四川在线泸州频道消息(李燕梅周超文)“分水岭乡现在的变化,离不开富民强乡战略,是富民强乡战略让分水岭乡的经济实现了新的腾飞。”分水岭乡党委书记罗杰、乡长陈光明介绍道。
依托优势“农字号”产业强乡富民
分水岭乡是全国有名的“竹筷之乡”,全乡有竹筷生产企业几十家,6000余人长年从事竹筷加工。竹筷加工是该乡转移富余劳动力的一个支柱产业。近几年,竹筷市场竞争逐渐激烈。如何将竹筷产业真正发展成为带富一方百姓的大产业?分水人在苦苦思索……近年来,一些实力相对较弱的竹筷企业纷纷倒闭,而一些实力较强的竹筷加工企业,生产也极不稳定,开始走向萎缩。2008年12月,分水岭乡引导全乡仅存的28家竹筷生产企业,积极协调金融、建设、工商等部门,正式成立了“四峰山竹筷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统一价格,统一渠道销售。
经过两年多的运作,分水岭乡四峰山竹筷专业合作社除在成都、重庆、西安、新疆设立了直销式的办事处外,今年还在长春、昆明、合肥新增设了三个直销办事处,扩大了“四峰山牌”竹筷的市场占有份额。“四峰山牌”竹筷在巩固原有21个省市市场的基础上,又从去年开始进入上海、广州等地。销售市场的拓展,极大地稳定了生产企业的运行。2010年,全乡竹筷产量达15亿双,产值1.3亿元,农民务工人均收入每月达到1074元。
在做大做强竹筷产业的同时,分水岭乡结合自身的地理优势,加大了蔬菜、果林、特色养殖、特色优质稻的种植,为富民增收寻找新的发展路子。
今年,分水岭乡加大对特色蔬菜种植的规划,加强土地流转、置换,扩大特色蔬菜的种植面积。在现有的300亩蔬菜基地的基础上,带动周边群众进行产业发展,争取将蔬菜基地发展到1000亩。巩固石佛村100亩小米辣种植基地,力争种植规模达到500亩。
依托水土保持项目,进行小流域治理。在肖嘴、石佛和曹河山上部分种植杜仲等中药材500亩,在青春、常乐寺、石踏边村发展优质水果种植500亩。同时,发展有机生态养殖业,在曹河村发展生态鱼养殖,肖祠村发展纯正土鸡养殖,石佛村发展粮食猪养殖。
引进特型优质稻种植也分水岭乡今年助农增收的一个新项目,除继续增加水稻制种的产量,提高群众的种植积极性外,在青峰村新增种植面积300亩。在常乐寺、观音阁、石塔边、回龙寺、楼子山、石壳嘴村等村引进100亩品质优良的特型优质稻试种,让农民在上年增收的基础上,再新增300元以上的纯收入。
抢抓机遇工业奏响富民乐章
今年,随着川渝高速等高速公路建设的全面推进,分水岭乡将依托高速路发展园区建设。地理条件一直以来是分水岭乡发展的瓶颈,但已开工建设的宜-泸-渝、成-自-泸-赤高速公路将通过分水岭乡,为分水岭乡的发展搭建有力的骨架,为下一步发展带来无限机会。分水岭乡将紧紧围绕高速公路的出口,科学规划,打造工业集中发展区,有效增加税源税收,为分水岭乡的工业强乡之路奠定基础。
为此,分水岭乡进一步坚持走工业强乡的发展之路,鼓励企业异地投资发展是壮大分水岭乡企业的有效途径,积极支持现有企业到异地发展壮大,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和平台,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让企业抓住有利可图,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坚定发展信心。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创新招商手段,拓展招商的窗口和平台,完善招商引资服务环节,做好全程代办工作,并树立人人招商的理念,关于运用和构建信息招商载体平台,总结招商经验,确保招商方式出实效。
分水岭乡在去年成功引进重庆铁马腾飞汽车销售公司泸州分公司、泸州勇振机械加工有限公司、泸州利新包材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或项目落户分水岭乡的基础上,进一步培育发展好现有工业企业。对原有的企业要鼓励其做大做强,积极开拓市场,异地开办分厂或分公司,争取市场占有额。对近两年招商引资的工业企业,加强后续服务工作,了解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积极协助解决。
今年,在利用好“飞地”政策,积极实施异地招商的同时,分水岭乡积极还将打造出良好的投资环境,筑巢引凤。分水岭乡将科学规划连坡村与青锋村,为黄舣酒业集中发展区、泸州机械工业集中发展区和泰黄物流园区的产业发展相关配套园区,以轻工业、仓储、物流为主,为三大园区提供强有力的后续发展保障。创新招商手段,完善招商引资服务环节,切实做好全程代办、后续保障服务等工作。转变招商理念,树立人人招商意识,充分发挥本土人才资源的作用,努力实现工农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5%,财政收入增长2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元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5‰以内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