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竹文化:访温州竹丝灯笼
日前,在区妇联的牵线搭桥下,金州集团出资12万元,在茶山泉川艺社成立温州竹丝灯笼传承基地,使已经有1000多年历史的温州竹丝灯笼技艺有了传承人,使这古老的温州传统文化的文脉得以延续。
竹丝灯是唐朝的贡品
竹丝灯笼,在温州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唐代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中便有记载了“永嘉土贡竹丝灯”,可见温州的竹丝灯笼在当时就已闻名全国,并被当作贡品。我区的慈湖一带自古就是制作竹丝灯笼的“灯笼村”。可惜,随着时代的变更,这种制作细致,颇具艺人巧手巧心的老手艺却濒临失传,已经如那垂暮腐朽的老人,仿佛手指一戳就会灰飞烟灭。
灯笼一直是中国人的生活必需品之一,那种红色、圆满,成了一个符号,成了最能够体现中国文化一种东西。旧时,灯笼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以前主要用于照明,凡居家、出行,以及道路、戏台、祠堂、寺庙等公共场所都发挥其作用。在古代,灯笼更是招幌,挂于酒肆、市井之类的门口。特别是那些喜庆的日子,灯笼更是不能缺少,灯笼高高挂起,喜气就蔓延开来。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照明器具的更新换代,灯笼的作用大幅萎缩了,除了过年和一些宗教活动需要几盏灯笼,这灯笼几乎是派不上大用场了,于是一些颇具地域特色的灯笼制作工艺有些已经失传,有些濒临失传,其中具有温州地域特色的竹丝灯笼就是濒临失传一种,现在已是工艺垂暮、艺人垂暮了。
老艺人记忆中的竹丝灯往事
茶山飞凤里今年83高龄的胡玉香老人就是一位编织竹丝灯骨架的能手。老人头发雪白,但是精神矍铄,眼力很好,手指灵活,破篾和编织这精细活还做得得心应手,依然可见少年的功夫。
温州的灯笼,与中原文化圈所孵化的灯笼不一样。温州的灯笼,是竹丝灯笼,以竹丝为骨,糊以土黄皮纸,干后刷上透明桐油,并贴上相关的字形。竹丝灯笼的制作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就是灯笼骨架的制作,第二部分就是糊灯笼纸,然后在骨架里装根倒U字形的铁丝或竹丝,下接木盘,木盘当中安根短铁丝可插红烛,顶端挑出一根细铁链,供挑、提、挂之用,就成了一张竹丝灯笼了。竹丝灯笼的工艺主要体现在灯笼骨架的制作这一部分,其工艺流程步步细腻入微,不由让旁观的人感动编制竹丝灯笼的民间手艺人的一颗灵心慧质。
胡玉香老人说,自己从小就跟家人编织竹丝灯笼。自己娘家在梧田北村,旧时自己村里男女老少都是以编制竹丝灯笼骨架为生的。嫁到茶山后,自己也是坚持制作竹丝灯笼骨架。岁月流逝,后山的青皮竹子不知道被割了多少荏,老人的手茧不知褪了多少层。做好的一个个散发竹子清香的竹丝灯笼架被跑路的人客用线串成一串,送到百里坊的纸扎店里,由纸扎老司进行最后的糊纸工序。
当地的老人说,温州有句老话:“百里坊,大灯光”。这里的“灯光”指的就是指竹丝灯笼。百里坊的纸扎店,只负责往竹丝灯笼上糊皮纸,刷桐油、贴字。所有的灯笼骨架,都来自梧田慈湖、沙门、南堡一带。
老人说,旧时竹丝灯笼生意很好,出海的洞头船,都要来安澜亭购买这种灯笼,渔民出海有用竹丝灯照明;乡间道路,都立一高杆,上挂灯笼,称“长明灯”;正月划凳板龙,每节龙档上都要装一盏,称“龙船灯”;寺庙宗教活动,祠堂祭祖,都要遍点“三官灯”。如今,随着一些民俗活动地消逝,依赖民俗生存的竹丝灯也渐渐没有生存的土壤。现在只在一些宗教活动中还会用到竹丝灯。
编织竹丝灯是精细活
竹丝灯笼选料很讲究,是用山上一种叫水竹的竹子做的,而且是水竹的青皮。因为水竹修长,竹节相隔较远,且竹青质地柔润,易于编织。编制竹丝灯骨架是个精细活,从破篾到编制的每个程序都不能马虎。首先是原料的选择,一般是选择竹节相隔较远的水竹,而且要竹节在中间,两头都是中通修长的竹段。然后把水竹浸泡在水里一个多小时捞出,才可以开始破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