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庆竹刻 竹艺奇葩
宝庆竹刻是从实用竹器工艺中脱胎出来的一种集观赏、实用于一体的民间工艺。始于明末清初,采用南竹为材料,将南竹去青去节后,剥出约1.5毫米厚的竹筒内壁竹簧,经煮、晒、压平后,再粘贴镶嵌在木胎或竹胎上,然后磨光,运用不同手法在上面雕刻人物、山水、花鸟等。竹簧制品外表呈黄橙色,晶莹润滑,如象牙般光洁,被誉为“竹象牙”。
宝庆竹刻工艺精湛,其独具特色的竹簧雕刻是在薄如婵翼的竹簧上运用阴刻、阳刻、浮雕、透雕、镂雕等技法雕刻人物、山水风光、花鸟虫鱼,工艺精美细雅,色泽淡嫩如象牙。宝庆竹刻追求将文人的闲情逸趣、诗情画意与艺人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有机揉合,把画技与刀工融于一体,以刀代笔,刀简意骇,疏密有致,线条极具金石韵味,使宝庆竹刻独具典雅秀美、明快飘逸的艺术风格。
“清宫贡品和外交礼品”
宝庆竹刻在发展自己当地风格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嘉定、金陵两地的竹艺风格。嘉定派竹刻以朱氏(朱鹤、朱缨、朱稚征)三代为代表人物,其特点为“高、深、透”。而金陵派竹刻却是以“浅浮雕”或被称之为“水磨器”的技法来表现,主要的代表人物为濮澄。
宝庆竹刻发展至清朝时,由于竹簧竹艺的发明,这不仅是有别于其他竹艺派别,使以后竹刻工业化也成为一种可能。竹簧雕刻在经过了宝庆竹刻艺人几十年的不断实践摸索总结后,已经能够制造出精美的竹制佳器。从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竹簧天地同春寿字盒”、“芭蕉山石贴簧盒”等实物来看,技术水平已经是相当的高超。在当时最有名的竹刻艺人据《宝庆府志》中记载,“惜阴轩”主李昌元,李昌元以制食箧和书箧而名重一时,所做作品常作为供品入宫中,后被选入宫廷作为专门的竹刻师,侍奉朝廷。在乾隆时,宝庆竹刻进入了全盛期。开始有竹刻制品走出国门,成为了与外交流的礼品选择之一。这也无不体现出宝庆竹刻的艺术特色。
屡次获奖的艺术奇葩
在民国时,宝庆竹刻屡次在国际国内获奖。在1915年为庆祝巴拿马运河的正式开通在旧金山举办的“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宝庆竹刻名家朱莲舫的参展作品《双龙腾云献珠图》运用高浮雕和浅浮雕的手法,雕刻了双龙腾云的形象,形神兼备,活灵活现。最终由于技艺“巧夺天工”而一致博得评委的看好,以金制奖牌载誉而归。1943年,朱宝成、朱宣武父子精心雕刻的以《红楼梦》为创作题材的作品获得了在广西南宁举办的“全国工程展览会”一等奖。从此宝庆竹刻也在国际国内大放异彩。这样的一朵民间艺术奇葩,历经上百年还是经久不衰。
2009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近日在深圳揭晓,邵阳宝庆竹刻代表性传承人曾剑潭及其弟子王浩宇设计、创作的《竹簧人物浮雕挂屏》获得铜奖。这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宝庆竹刻,在全国工艺美术评奖中沉寂几十年后,再次夺得国家级大奖。
“研究所+基地”创新传承
宝庆竹刻现存60岁以上,现仍在坚持竹刻艺术的民间老艺人23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1人(曾剑潭78岁),高级工艺美术师1人(喻文75岁),工艺美术师4人(刘时良68岁,刘德义71岁,胡恒明82岁,罗巨良74岁)。40一60岁仍在从事竹刻艺术的民间艺人16人。其中高级工艺美术师1人,工艺美术师6人。
宝庆竹刻从2006年初开始传习活动。2006年3月成立宝庆竹刻研究所,所长为宝庆竹刻省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张宗凡,其师傅国家级传承人曾剑潭任顾问,聘请胡恒明,刘德义,刘时良,杨屹楼,唐朝林,胡培远,陆凡林,张佼,邓剑峰等民间竹刻老艺人和胡彬彬,覃保来,谭高荣,李胜得等专家学者为竹刻艺术研究员,开办有展示陈列厅,人才培训基地,实习竹艺厂,原材料加工基地,器型设计制作室等。人才培训基地聘请曾剑潭,唐朝林,刘时良等5名老艺人和张宗凡,覃英湘,杨琼等美术专业老师任教,已培训出年轻竹刻专业技工40人。在绥宁县开办的原材料基地有楠竹林5000亩,培训原材料加工制作农民技工近百人,已生产出合格的各种竹刻材料和竹簧,为宝庆竹刻的传承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