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活促进竹产业市场,竹苗基地年进50万
3月25日,在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太山村七组200亩杂竹种苗基地看到,8名工人正忙着剔竹苗。面对竹苗堆成的小山,年逾五旬的老板牟文华脸上写满了幸福,“今年估计能卖出30多万株苗子,收入50万元应该不成问题。”他说。
牟文华是合面镇凤坪村六组农民,曾做过木材生意,开过饲料厂,办过养猪场,在周围群众眼中,是头脑灵光的致富能手。2006年,精明能干的牟文华“闻”到商机:纳溪区是全国十三大杂竹县区之一,政府将竹产业作为富民强区的“四大产业”之一,大力发展竹产业。区内每年的杂竹种苗需求就达数百万株。在本地建竹苗基地,不仅运输成本低,而且还具有种苗失水少,栽种成活率高等优势。于是,牟文华果断发展了50余亩竹苗繁育基地。
2007年底,一家以竹子为原料的纸业公司入驻纳溪,竹原料需求和价格急增。牟文华更加坚定了发展壮大竹苗基地的信心,2008年,他将竹苗基地扩大到200亩。在牟文华的精心管理下,竹种苗长势喜人。他说:“为满足大家不同的栽种需求,选择了杂交竹、撑绿竹、绵竹等优质高产品种。”
由于牟文华的竹苗具有品种优良、运输成本低等优势,在纳溪区政府组织的种苗招投标“阳光采购”中,牟文华的竹苗一举中标。
牟文华告诉记者,“下一步准备走‘养猪—种竹—林下鸡’的循环种养殖模式,带动周围群众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