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木材在中国逐渐边缘化
当前美国木材在中国市场的行情呈现出显著的下行趋势,受2025年3月中国暂停进口美国原木政策的直接影响,美国木材对华出口量出现历史性暴跌。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5年6月中国进口美国木材总量仅3.27万立方米,同比降幅高达90.3%,其中原木进口量仅剩46立方米,几乎“清零”。这一趋势自二季度加速显现,一季度进口量已同比下降9%,而3月禁令生效后,二季度降幅进一步扩大至71.7%。分品种来看,传统主力品类损失惨重,美国南方松在中国市场份额缩水36%,硬木出口整体同比下降10%,花旗松、橡木等此前占比较高的品种几乎从中国市场消失。
在价格层面,2025年前6个月美国木材进口单价逆势上涨,均价涨幅达25.3%,但这一价格波动并非市场需求拉动,而是贸易壁垒下供应链断裂导致的被动反应。供应端方面,美国木材企业因对华出口停滞,被迫将货物转运至韩国、加拿大等替代市场,物流成本激增30%-50%,部分企业为维持现金流降价抛售,形成“国际市场低价倾销、中国进口端高价稀缺”的矛盾局面;需求端则因中国房地产市场冷却导致木材整体需求下滑,2025年上半年原木及锯材进口总量同比下降12%,进一步削弱了价格支撑。
政策层面,检疫禁令成为直接导火索,2025年3月中国以“检出树皮甲虫等检疫性有害生物”为由暂停美国原木进口,这一措施与特朗普政府升级对华贸易战的时间点重合,被视为对美国农产品加征关税的反制手段,禁令覆盖所有美国原木品类,直接切断了阿拉斯加、俄勒冈等主产区的对华通道。关税政策则加剧了长期颓势,尽管2024年8月至2025年2月的关税豁免曾短暂刺激美国木材进口回升(2024年进口量达216万立方米,占中国总进口量6%),但3月禁令生效后,美国木材在中国市场份额从2023年的28%骤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3.7%,彻底丧失第二大原木进口国地位。
在此背景下,美国木材退出的市场空间主要由三大方向填补。作为全球最大木材出口国,俄罗斯凭借邻近中国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针叶材资源,承接了48%的替代份额,其西伯利亚松、云杉等品种通过中欧班列运输,时效性较海运提升50%,价格较美国同类产品低15%-20%。东南亚地区则依托热带硬木资源与RCEP红利,马来西亚、印尼的橡胶木、胶合板对华出口增长超40%,越南、老挝通过中老铁路降低阔叶木运输成本15%-20%,形成区域性加工中心,替代美国橡木在家具制造领域的需求。国内循环与北欧补充方面,中国启动大兴安岭、云南等国有林区集约化经营,人工林年供应量增加1200万立方米;芬兰、瑞典的云杉、松木通过中欧班列进入中国,填补高端建筑材缺口,占替代量约10%。
综合来看,美国木材在中国市场的“边缘化”已成定局。短期看,中美7月底经贸会谈达成的“暂停部分关税展期90天”共识未涉及木材领域,美国木材商重启对华出口的希望渺茫。长期而言,中国已建立以俄罗斯、东南亚为核心,北欧与国内产能为补充的多元化供应链,美国木材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可能长期维持在5%以下。对于依赖中国市场的美国林企(如密苏里州60%出口依赖中国),转型其他市场或面临永久性产能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