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耒阳市楠竹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耒阳市既是湖南少省重点林区之一,也是该省重点产竹县市之一。全市林业用地面积218万亩,其中楠竹面积21万多亩,占全市林业总面积的10%。耒阳楠竹集中分布在东南部的黄市镇、大义乡、南阳镇和东北部的马水乡、亮源乡等五个乡镇,五个乡镇楠竹面积达16万多亩,占全市楠竹面积的77%,其中黄市镇59283亩,大义乡43863亩,南阳镇26433亩,亮源乡18480亩,马水乡13132亩,其他30个乡镇都有面积大小不等的楠竹分布。
耒阳市楠竹产业发展的主要优势
近年来,耒阳市抓住国家高度重视林业发展这一有利机遇,把楠竹产业建设作为林业产业建设的重点来抓,通过加强宣传、加大投入、发挥三大优势,促进了楠竹的科学化经营,激发了林农的生产热情,推动了全市楠竹产业的发展。
区位优势。耒阳市地理位置相当优越,水、陆、空交通俱全,京广铁路、武广高铁、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纵穿南北,链接闽南、赣南、湘南的320省道横贯东西,耒水、舂陵江四季通航。东南部的楠竹主产乡镇黄市镇离京珠高速仅10多公里,蔡伦竹海风景旅游区成立后,又新修通往竹海旅游专线,交通极为便利,为楠竹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优势。
资源优势。楠竹面积大而集中,同时,上世纪以来,耒阳市通过楠竹低改自然扩鞭和鼓励林农因地制宜早楠竹,不断加快楠竹面积扩展。2010年森林资源更新数据显示,全市竹林面积已由1996年的16.3万亩发展到现在的21万亩,增加近4.7万亩。楠竹面积的不断扩大为楠竹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政策优势。楠竹是耒阳林业的优势产业之一,为加快我市林业发展和楠竹产业发展,2008年耒阳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规定了楠竹造林与垦复奖补标准。2007年,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以“建设森林公园为目标,以自然生态休闲旅游为主题”的林业开发方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设蔡伦竹海旅游风景区。通过三年多的努力,蔡伦竹海旅游风景区已初具规模,实现了楠竹产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推动了我市楠竹产业的纵深发展。
当前楠竹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耒阳市楠竹产业发展虽然较快,但是,受2008年冰冻灾害影响以及在景荣危机的冲击和新形势的变化过程中,全市在产业观念,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低产林比重过大,竹林整体质量不高。上世纪90年代,耒阳市对部分竹林逐步进行低改,但低改步伐较慢,低产林面积依然还比较大,特别受冰冻灾害影响,竹林受灾面积大,而且竹林普遍存在林龄不合理,竹质差,竹林整体质量不高等问题。丰产竹林要求每亩立竹度250-350株,年采伐量每亩50-75株,而全市竹林面积21万亩,立竹量为2860万株,平均立竹度为每亩134株,年产竹200万株,平均每亩仅8株,其效益远远没有达到丰产竹林的规定。
(二)资源培育意识弱,经营管理水平较低。楠竹面积大,甚至很多林农依靠楠竹收益为生,但是大部分林农缺乏资源培育的意识,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当前,全市楠竹资源培育与经营管理上主要存在问题为:资源培育习惯差,多数林农只喜欢楠竹自然扩展,不想进行新造林;砍伐不规范,砍伐时喜欢砍大竹、壮竹,而不砍小竹、差竹;采伐不科学,无计划乱采伐现象严重,要么长期不砍,要么包山卖,倒山砍,一次性全砍;经营轻培轻管,对自己经营的竹山很少采取除杂、垦复、施肥等管理措施。
(三)楠竹深加工企业少,产品开发力度不够。长期以来,耒阳市楠竹加工利用停留在对主竹的初利用上,产品多以竹片、竹帘、竹筷、竹跳板等为主,资源浪费大,附加值相对较低,其余如竹蔸、竹壳、竹梢、竹尾、竹废料等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近几年虽然有一些企业尝试在我市开发楠竹资源,但受市场、技术、资金的影响,这些企业在规模上、加工深度无法突破。楠竹的深加工裹足不前,使我市楠竹原竹价格与附加值无法提高,产业发展缺少强有力的资金支持链,严重制约了全市楠竹产业的良性发展。
(四)楠竹经营分散,缺乏规模效应。目前,全市21万亩楠竹除少数一部分为租赁经营,极少数为集体所有外,大多数竹林基本上为责任山、自留山分散在林农手中,有的林农有楠竹林数百亩,有的只有几十亩,甚至几亩,零散的楠竹资源缺乏统一的培育与管理,很难形成规模效应。
发展楠竹产业的建议
(一)科学规划,描绘楠竹产业发展的新蓝图。为确保耒阳市楠竹产业长效、有序、快速发展,必须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全市楠竹产业建设。一是要加强调查研究。对全市楠竹资源与加工利用现状进行一次全面的摸底,实事求是反映我市楠竹产业发展实际,增强规划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要科学规划布局。在产业种植布局上,以黄市镇、大义乡、南阳镇为核心,打造东南丰产林示范基地,以亮源乡、马水乡、沙明乡为核心,打造新造林基地。在产业链延伸上,划分出以黄市镇为核心的旅游区。在产业加工商,用2-4年时间有计划地在黄市镇建设加工竹工艺品为主的大型企业1-2家,在大义乡建设竹纤维加工企业1-2家,在亮源乡、马水乡建设其他竹制品企业1-2家,逐步形成大企业、多品种的楠竹加工体系。
(二)示范带动,提高竹类资源总量。在楠竹主产区通过建设示范基地,带动林农低改的积极性,为全市楠竹生产积累经验。一是要选择一批示范区域。在楠竹主要分布乡镇选择一批竹农发展楠竹热情高,领导干部愿意抓,立地条件好的乡村、组及大户,作为楠竹开发示范区,并在全市加以推广。二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加强科技培训,加大科技服务指导力度,培养村组技术骨干,以村组为单位,统一时间,组织林农对所承包竹林进行抚育管理。科学砍伐,严格采伐操作规程。同时,通过新造林和垦复扩鞭,加快新建竹林步伐。三是规范林农的竹业行为。做好引导工作,既要高标准抓好示范点,以辐射所有林农;又要及时指导林农按统一的技术标准进行楠竹低产林改造。
(三)增加投入,增强楠竹产业发展活力。楠竹产业要发展,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广大林农加大投入,通过示范点,激发广大林农投入热情。其次,积极向上争取楠竹产业建设项目,争取国家、省、市林业部门在我市加大资金投入,争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技术支持。再次,鼓励企业加大投入,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创建自己的原料基地,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林地流转形式,积极引导民间资金投向楠竹产业建设。
(四)大力提倡深加工,全面提升企业和产品的综合水平。在竹资源加工利用上下功夫,确保竹产业做强做大。整合现有竹制品,逐步淘汰附加值低的加工企业,实行资源向优势企业转移,故里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根据耒阳市楠竹资源现状,努力引进3-5家精深竹加工企业,开发竹纤维、竹炭、竹汁、竹保健品、竹工艺品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同时大力引进各类配套加工企业,带动竹蔸、竹梢、竹废料等边角料的开发,延伸产业链。
(五)加强竹业合作社管理,充分发挥竹业合作社的作用。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成立楠竹种植合作社,以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积极提供楠竹生产资料,竹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储存以及与楠竹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进一步理顺“竹企业——竹业合作社——竹农”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充分发挥内联竹农、外联市场和企业的优势,提高楠竹生产的组织化管理程度,增强竹农科学建、改、管、伐竹的意识,提高竹材产量,增加竹农收入,使楠竹合作社真正成为竹农增收致富的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