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林草产业总产值目标9万亿,木材产业将受益
到2025年,我国林草产业总产值将达9万亿元,年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950亿美元,基本形成比较完备的现代林草产业体系,初步确立林草产品国际贸易强国地位。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日前印发的《林草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下称《规划》)提出了上述目标。
记者从国家林草局拿到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林草产业总产值达到8.1万亿元,形成了经济林产品种植与采集、木材加工及木竹制品制造、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三个年产值超万亿元的支柱产业。
目前,全国有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511个、林特类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37个、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550个、国家森林康养基地96个。一些林区山区农民收入的20%左右来自林产品,部分林业重点县超过60%。
2月11日上午,国家林草局公布了第二批认定命名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名单,河北省安国中药材产业示范园区等59家园区进榜。至此,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达到75个。
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是地方区域优势产业的重要载体,各地各单位将加强对园区的建设和管理,制定扶持政策,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地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木材加工及木竹制品制造已成为我国年产值超万亿元的支柱产业。摄影/章轲
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我国林草产业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财政、税收、用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扶持政策不完善,木材对外依存度较高,生产经营设施和机械装备落后,贸易争端和摩擦不断,贸易成本攀升。
木材加工业将迎来新的转机。《规划》提出,推动木材加工产业全面绿色转型,鼓励企业实施环保设施和技术升级改造。完善人造板工业污染排放等环保标准。鼓励新型环保胶黏剂开发、应用和推广,逐步提高低醛和无醛木材加工产品的比例。巩固提升木地板、木家具、木门、木质乐器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定制家居、木结构和木质建材、高性能木质重组材等新兴产业。
“十四五”期间,我国的竹产业也将获得更快发展。我国现有竹子品种500余种,集中分布于福建、江西、浙江等16个省(区),竹林地面积超过700万公顷。目前,竹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建筑、运输、包装、家具、装饰、纺织等领域。竹产业在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助推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浙江安吉、四川泸州等一些竹产区,竹产业已成为地方经济支柱产业和农民主要收入来源。
国家林草局、国家发改委等10个部门日前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大力保护和培育优质竹林资源,构建完备的现代竹产业体系,构筑美丽乡村竹林风景线。到2025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突破7000亿元;到2035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上述《规划》也明确发展竹家具、竹制品、竹乐器、竹笋、竹炭、竹纤维、竹浆纸、竹结构建材等特色优势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