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详细内容

毛竹之乡黄坑镇毛竹价值攀升

  堆积如山的竹粉,顺着一条输送带,源源不断地“喂”入压缩机,压制成为一根根空心“竹棒”,再经过高温冶炼,变成了一支支乌黑透亮的竹炭棒。这是昨日记者在黄坑镇木林圆碳业有限公司看到的一个场景。

  “我们以毛竹加工的下脚料——竹粉为原材料生产机制炭,每天可消耗竹粉50多吨。竹粉机制炭具有耐烧、高温、无烟、环保等特点,深受工农业、烧烤行业的青睐,产品全部销往山东、上海等地,日本料理、韩国料理等行业基本都用这种机制炭。”公司总经理赵玉钢的语气中透着骄傲。

  “这是我镇毛竹综合生产利用的最后一个环节,到此,一根毛竹被彻底‘吃干榨尽’。”黄坑镇党委书记王晓解释说:“一根毛竹砍伐下山,竹头做饭勺,中间做竹筷,竹尾做竹串,加工后的下脚料,粗的做活性炭,细的做机制炭,实在无法分拣的混合物,还可以做种植竹荪的原料。整个毛竹加工过程,基本实现了零碳排放。”

  黄坑镇号称“毛竹之乡”,进入新世纪以来,通过林权改革、开设竹山机耕路、深翻浅锄、竹业擂台赛等措施,提高农民科学育竹积极性,全镇毛竹山面积不断扩大,现全镇有竹山15万亩,毛竹立竹量达2100万根。全镇现有毛竹制品企业80多家,规模上千万元企业有11家,主要生产竹筷、竹串、饭勺等系列竹制品。

  改革开放之初,该镇基本是卖原竹,一根毛竹砍下山,只卖几毛钱。上世纪九十年代,他们开始对毛竹进行适度加工,但赚了点人工费,却遗留下了大量的废弃物。河边路旁,倒满了无法利用的竹丝竹粉。如何把这些宝贵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这些年,镇党委政府围绕延长毛竹产业链,引导农民跳出山门,引进技术,合纵连横,对毛竹进行梯级开发,追求深度加工增值。

  市场经济让山乡农民变得聪明起来。一项项新技术引进山来,一款款竹制新品包装上市,山乡的竹产业真正实现了对山外市场的无缝对接。镇长吴政禹告诉记者,竹产业已成为黄坑镇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通过坚持走科学种竹、笋竹加工、产品贸易、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发展之路,当地竹产品种类不断延伸,附加值也节节攀升,一根毛竹由过去的几元钱升值到现在上百元,每一根毛竹都被“吃干榨尽”。

  据悉,该镇年产竹筷达2亿双,并以花色品种多、产品质量好而享誉海内外,其中,春晖竹制品有限公司的“孟宗竹”品牌获得了2009年福建省著名商标称号。竹产业的高效益逐步显现,平均每个竹农每年从自家竹山上就能收益2000多元,全镇毛竹加工产值达1.2亿元。(林志明徐汝华)

  一根毛竹挑“两端”

  砍竹伐木,一车车原竹原木运出山外,兜里的钱没见增加,青山却日渐稀少;养山植林,就地对竹木进行深度加工,乡村更美了,农民变富了。近年来,建阳市黄坑镇通过发展毛竹深度加工产业,实现了“山青、水绿、天蓝、村美、人富”的美好愿景。小小一根毛竹,挑起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和谐共荣的“两端”。

  曾有不少人以为,发展经济,免不了要付出一些生态和环境的代价。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有些地方盲目追求摊子大、项目多,粗放经营,资源浪费大,经济效益低,生态被严重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日益恶化。

  黄坑镇“一根毛竹挑两端”的做法,生动地揭示了一个道理: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从来就不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而是相互相承、共生共荣的同一体。事实证明,资源拉动型的经济发展之路行不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粗放式经营为精细化经营,减少资源浪费,延长产业链条,实行综合利用,追求高附加值,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才是我们应走的发展之路。



点击次数:850 来源: 发布时间:2010/12/10 22:07:00

最新更新

阅读排行

中国竹木网:高端竹木产业信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