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砻糠稻草覆盖技术对雷竹笋生产效益的影响
雷竹因其笋味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市场
欢迎,本地有一定的栽培历史与规模。但目前对雷竹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还相当不足,为此,我们在岑港镇大庙村设立雷竹“砻糠稻草覆盖技术”试验示范点,旨在通过该技术的试验研究和推广应用,对当地雷竹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试验材料和方法
1、试验材料(1)试验地设在岑港镇大庙村坟坑山,坡度15度,座东朝西,为红壤土。面积0.25亩,竹龄6年生,立竹量272株(密度1088株/亩),立地条件中等,但经营水平低,立竹个体小(胸径多小于3公分),缺乏日常肥水管理。(2)准备砻糠约300袋;稻草1200斤,切成三段;尿素50斤。
2、本试验于12月22日进行覆盖覆盖前先疏松表土,接着均匀撒施尿素50斤。用水浇透园地(应使水透及竹鞭),再覆盖已切成三段的稻草1200斤(该层厚度约15公分)。用水浇湿稻草后覆盖砻糠300袋(该层厚度约25公分)。同时对竹园四周围好篱笆,以提高保温效果,并防止家禽破坏。
为便于母竹留养,本试验于3月19日揭去覆盖物,使竹园处于自然出笋状态。
3、观察和记录内容(1)各种材料成本、用工量并折算成现金;(2)地层与外界露天温度记录;(3)出笋日期、产笋量和产值记录。
二、试验结果和分析
1、增温效果和出笋时间从小区试验看出,本试验覆盖后第二天,地表表温度就达到15℃,以后持续保持平均14.8℃的地表温度,平均温差6.1℃,有效温差(地表温度-10℃)4.8℃。由此说明,本试验所采用的覆盖材料和相应厚度具有显著的增温效果,能充分满足雷竹10℃的始出笋温度和达到200℃的有效积温的要求。
由于具备了上述温度条件,本试验园地的雷竹经覆盖25天后于1月23日有初笋产出,覆盖45天后,即2月7日进入出笋高峰期,出笋高峰持续42天,到3月19日结束,整个产笋过程持续72天。
2、产量、产值和效益情况本试验共产笋523.3斤,折亩产量2073斤;总产值2414.5元,折亩产值9658元/亩;平均笋价4.7元/斤。本试验各种生产成本(包括材料、用工等)共计862.5元,因此实际纯收入1552元,亩纯收入6206元,与常规栽培竹园相比,亩纯收提高4000元以上。以上数据说明,采用“稻草+砻糠”的雷竹早出高产覆盖技术,能显著提高雷竹园的综合经济效益。
三、结论与探讨
1、试验表明,以“砻糠、稻草”为主要原料的雷竹早出高产覆盖技术,具有显著的增温效果,能有效地调控雷竹出笋季节,极大提高雷竹经济效益,对促进我区雷竹生产的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雷竹早出高产覆盖技术是整个雷竹生产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要充分发挥该技术的综合经济效益,就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技术措施:
首先,在确定雷竹覆盖时间时,应尽量使出笋高峰与春节等雷笋消费旺季相适应,一般以12月中旬进行覆盖为宜。
第二,进行覆盖的雷竹园宜选择竹龄4年以上,立竹量达到800~1000株/亩左右,且分布均匀的雷竹园。
第三,必须加强竹园的日常管理,特别要抓好雷竹6月行鞭,9月笋芽分化,11月笋芽膨大等几个雷竹生长的关键时期的肥水管理工作,充分改善土地营养条件,提高雷竹地上和地下结构的生活力,为雷竹高产高效奠定基础。
3、保持良好的立竹结构是实现雷竹连年高产丰产经营目的的生活力,为雷竹高产高效奠定基础,良好的立竹结构要求立竹量达到800~1000株/亩左右,立竹胸径保持在3~5公分之间,1~3年生母竹占70%以上,母竹留枝数在12档左右。
4、为防止雷竹连续覆盖,母竹留养困难,而导致竹园立竹结构衰退的状况,必须正确处理好挖笋与养竹的关系,母竹留养可采用以下2个方法:
一是实行2年覆盖,1年休闲留养母竹方法。覆盖年份少留养,休闲年份多留养,这种方法比较合理。
二是在采笋量过半,产笋高峰即将过去时,除去覆盖物,以迅速降低地温,控制延迟竹笋出土,在气温回升时,进行母竹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