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森林资源管护系统化规范化,森林覆盖率首次增长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10多年来,作为重点国有林区,黑龙江大兴安岭给力森林资源管护,闯出了一条再绿青山之路,取得了森林覆盖率和有林地面积首次双增的显著成果。森林覆盖率由1997年的75%提高到80.7%,增长5.7个百分点,林地面积由766.9万公顷增加到780.9万公顷,经营总面积达到835.1万公顷。
“天保”工程启动后,黑龙江大兴安岭管护工作从各部门分头管理到成立机构专项管理,逐步走上了系统化、规范化的轨道。成立管护总队1个,下设12个管护大队、126个管护中队,共设立472个森林管护站,管护经营家庭承包户1175户。
大兴安岭还创新制定了《管护工作方案》、《管护区工作管理办法》、《管护工作考核细则》等规章制度,并指导各管护大队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规范了管护工作的考核、管理等程序,建立了森林资源管护经营人员档案,明确管护区域。对永久管护站进行统一编号,统一制定制度、职责和记录,达到内业建设齐全、规范、清晰完美的标准。
为解决资源巡护人员责任心不强、巡护不到位、监督不及时的问题,大兴安岭实施了地面定位跟踪系统、电子地图等信息化工程,使资源管护工作走上了科技化的道路。塔河林业局投资40万元,开发研制了资源巡护智能打卡系统,在4个重点林场(所)设置打卡点323个,安排巡护人员112人。当巡护人员发现火情,可在读卡机中输入相应的号码,快速及时向指挥中心报告火情。如果巡护人员没有在指定的时间、地点、卡号上打卡,通过计算机系统中的漏点查询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来。
黑龙江大兴安岭还积极推进林场体制改革,将过去以主伐为主的林场转型为以培育森林、管护资源为工作中心的生态公益林场。新林林业局将林场转型为生态公益林场,管护体系打破了过去“天保”管护的简单模式,全局共划定近山管护区634个,远山管护区1779个,重新核定管护人员编制2589人。转型为加强生态建设、加大资源管护和森林防火工作力度提供了保证,也为林场改革分流富余人员提供了分流渠道。
大兴安岭给力森林资源管护,开展了大面积封山育林、公益林抚育,同时大幅度调减木材产量,林区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为二期“天保”工程实施积累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