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昭通市大国发展竹产业,开拓生态产业
借助竹产业的发展,云南省昭通在金沙江沿岸打造了一道近百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
在高能耗经济发展逐渐受限的情况下,云南省昭通市利用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有计划地转变调整产业内容,在新的经济内容影响下寻求新的增长点。仅以区域内的绥江、盐津两县为例,就因地制宜,利用自然优势打造优势农业,以竹产业带动了经济转型,开拓出了一条新的生态产业之路。
广种竹子经济转型竹业先行
在市里务工的蹇家平这几天请假回家,忙着收获自家的10亩竹子。
蹇家平是绥江县会仪镇黄坪村的村民,2005年开始种麻竹,如今他闲时出去打工,农忙时便回家料理自己的竹林。他告诉记者,自从县里从浙江引进良种麻竹以后,村里大部分农户家都有十来亩优质麻竹。
“麻竹从前年开始,成熟之后就带来不小的经济效益,每年一亩竹子光竹材和竹笋的收入就在1000元以上。在山上种竹子,闲时还出去打工,比以前好多了。”蹇家平告诉记者。
蹇家平所在的昭通市绥江县,是金沙江向家坝水电站上游的一个小县城,全县山地面积占到87.3%,其中林地面积就达52892.7平方千米,是一个典型的以山地、林地为主的农业经济地域。2006年向家坝水电站正式开工建设之后,因为移民,将绥江县城第一次带到了观众的视线中。
绥江县委宣传部长陈祥介绍,按照规划,在2012年向家坝蓄水发电全面开展以后,绥江县境内海拔381米以下范围将成为蓄水库区,到时,已有百年历史的老县城和会仪、新滩、南岸3个沿江乡镇都要沉入江底,整个绥江县共有近6万移民需要搬迁安置。
而在2002年,根据中央关于烟草企业调整政策,绥江县关闭了当地长期的支柱产业烟草企业,加上大量移民任务,曾造成绥江县生产总值严重缩水,据绥江县经济数据显示,在烟草企业关闭后一年,全县经济生产总值缩水了一半以上。人均纯收入也低于全省最低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绥江,选择了竹业为主打产业。
农户增收竹材竹笋畅销四川
在支柱产业烟草业缩水之后,绥江从自身的山地环境出发,因地制宜,开始大力发展竹产业。8年过去了,全县竹资源面积达到3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5.51%,在逐渐见好的经济效益面前,也在金沙江沿岸打造了一道近百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
陈祥介绍,由于绥江县的气候温暖多湿,一直以来就是竹子品种的较佳生产场所,不过由于之前县境内的竹子生产缺乏统一的规划,竹种类不一,给当地并没有带来多大的经济收益,2003年从福建引进质材较好的麻竹品种之后,优质竹材和竹笋产品一直是农业经济转型中的重点品牌。
“经过两三年竹子进入成材期后,按照每亩4—5吨产量计算,每个农户每年光竹材收入就超过万元,再加上麻竹本身优质的竹笋品质,光竹产业一项每年就可以为农户增收近2万元。”陈祥告诉记者,由于绥江县与四川的宜宾市相邻,竹材和竹笋产品在四川地区都很受欢迎,每年的产品销售情况都远远好于生产预期。
趁势而为依托生态建旅游城
除了直接销售竹产品外,为了提高竹产品的经济附加值,绥江县又将亏损、停产的原绥江造纸厂生产设备和厂房进行整体拍卖,引进了中信纸业有限公司,引导企业完成了加工、治污设备的技术改进,目前,县内的中信纸业年生产量已达0.6万吨,在竹材销售的基础上,提高了竹产品的经济附加值。而在接下来的竹产品加工计划中,借助绥水二级公路的建设和向家坝电站带来的能源和上游水运优势,争取到了实施10万吨林浆纸一体化项目,目前该项目已通过前期论证。
“在全面打造竹产业的基础上,绥江新县城将以绿色生态带为依托,建成以临江水文景观为主体的湖滨生态旅游城。”陈祥介绍,在竹产业发展上,绥江县计划通过2-3年的努力,使全县竹林面积达到40万亩以上,实现经济效益翻一番的目标。
建合作社新模式催旺竹产业
而在离绥江县120公里的盐津县滩头乡,则出现了另外一个由民间组织牵头的竹产业发展项目,在两年多的发展过程中,滩头乡由农民自行组织的竹产业专业合作社,已由最初的12户农户入社发展到目前的1332户。
2008年初,务工返乡青年张仁杰看到家乡竹材只能先销售给零售商,再长途运输至四川宜宾等地卖大价钱,竹材经营商廉价收购农民的竹子,农民收益小,严重制约了农民发展竹产业的积极性。
张仁杰萌生了要建一个竹材加工厂的念头,便带领11户农户自筹经费建成1500平方米厂房和780平方米料场。在政府的支持下,2008年3月正式成立竹产业专业合作社,有成员12户。
合作社利用农户的闲置土地,由农户提供土地,合作社投资栽培丰产高效杂交竹林,向农户提供每亩每年150公斤原粮的转让费,按照“农户+基地+合作社”的模式,将农户吸收为合作社社员,享受二次返利。
张仁杰介绍:“目前我们合作社还是粗加工,下一步准备向竹炭、竹编方向发展,竹林里再套种魔芋,这样一亩竹林的产值将会是现在的10倍。”
盐津县农林局介绍,目前盐津农业产业大力推进以滩头乡为代表的竹产业发展模式,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竹产业逐渐成为了县域主体农业经济,而在接下来的规划中,盐津县还将把全县17万亩宜林地和近40万亩的轮歇地、低产量坡耕地进行土地流转改造,因地制宜地发展新型产业。
交通助推10县区要修通二级路
这只是昭通在已有的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小案例。昭通市相关部门介绍,自2006年以来,昭通市紧紧围绕竹子、马铃薯、苹果等农业优势产业,投入各类扶贫资金6.17亿元。全市贫困人口从2000年底的179.05万人减少到2009年底的82.9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底的922元增加到2009年底的2455元。
昭通市委书记夜礼斌表示,目前昭通仍然是云南省贫困县最多的地区。2011年,昭通市将在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同时,改善整个昭通区域的交通状况,争取明年6月以前,总投资92.54亿元、分布于10个县区的8条二级公路全部实现通车。
“交通好了,产品才能走出去,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夜礼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