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宾阳县思陇镇:竹芒编织品 织出大文章
一件件、一箱箱竹芒编织工艺制品经过精心包装,通过广西省宾阳县思陇镇工艺制品协会走出农村,踏入大都市,全部销往东南亚、日本、欧美等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的山西、天津、福建等地也占有一定的市场。
“放眼视野皆竹子,漫野翠绿人欢歌”。这是远近闻名的外贸之乡广西省宾阳县思陇镇的真实写照。目前,思陇镇全镇从事竹芒编织行业人员近4000户近1.8万人,竹芒编织制品80%出口到海外市场,年出口产值可达4700多万元,编织工艺制品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
思陇竹芒编织发展史
思陇镇有源远流长的传统民间工艺竹芒编织历史。从古到今,这里心灵手巧的农民习惯以竹子为原料制作竹椅、箩筐、菜篮、火笼、鸡罩、雨帽、筛子等各种生活生产用具。上世纪80年代末,竹芒编织业逐渐在太守乡(没合并前)兴起,起初是一家小小的竹器厂,从业人员也仅仅有几个人,到后来,随着从业人员的增多,民间艺人技艺的提高,开始发展成一个村由一个或几个经纪人领头辐射到周边村的群众性生产活动,编织企业也发展到8家,最多时达十几家,逐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生产。
到90年代初期,整个思陇镇从事竹芒编织加工生产的农户近四成,农民编织业人均达到630多元,竹芒编收入成了当地农民的主要致富渠道。到1998年,由于受亚洲金融风暴和全球化经济疲软的影响,思陇竹芒编织业一度陷入低谷,发展较为缓慢。
抓住时机做强做大竹芒编织业
进入新世纪,随着国际社会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美观实用的竹芒编工艺制品在海外特别是东盟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需求量猛增,这为竹芒编织业带来了商机和希望。为做强做大竹芒编织这块“蛋糕”,思陇镇党委、政府先后采取一系列发展措施,思陇镇编织工艺制品协会由此应运而生。2003年10月28日,思陇镇工艺制品协会在思陇镇太守社区登记成立。该协会扎根于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纺织工艺历史悠久的基础上,把“将编织工艺品推向国际市场”作为自己的责任,开展工艺品编织技术培训、提供市场信息、技术咨询服务、联系销售渠道、产品推介和展示等活动,使得思陇镇的编织业由原来的单纯竹编发展到现在的竹、草、芒、藤、铁等原料编织加工,花色品种达到4000多种。现已拥有会员50多人,全部来自全镇5个编织工艺制品企业、编织大户和联系企业以及编织户的经纪人,也涌现出了赵大成、张胜勇等一大批带头致富的模范党员。
张胜勇,人称七哥,今年44岁,是太守社区谊宪村委,八、九岁就开始学做竹芒编织。他说:“做竹芒编织最讲究质量好,手工细。竹编工艺花样繁多,有30多个品种,以水果篮为主要生产品种。完成一个水果篮的初胚需要十分钟,之后可根据不同需要加以装饰、添色。一个水果篮可净赚4、5毛钱。”
对于怎么找订单,七哥告诉我们,工艺制品协会找到他,并签订收购协议,他再把订单安排到村里的农闲家户,农民按协会提供的样式、标准制作产品并定期交货,产品经公司印染、精加工、包装后统一出口,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完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