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天柱县探索资源转型扶持楠竹产业发展
积极探索资源转型发展楠竹产业
天柱县是贵州省的富矿区之一,重晶石、黄金、煤等矿产资源丰富,其中,重晶石保有储量1.08亿吨,占全国重晶石已探明储量的60%以上,黄金初步探明储量60多吨,煤矿探明储量1684万吨等。
然而,靠矿产资源开发掘到第一桶金后,天柱人逐渐认识到,这种发展难以长期持续。目前,全县面临着地下开采枯竭的挑战,仅煤炭一项,按有关方面估算,以现有开采量最多只能开采12年,煤炭采完之后全县发展的路该如何走?这一问题摆在了天柱县委、政府的面前。
通过考察研究,天柱县把目光瞄准了山上可再生的楠竹,于是开始引导农民从“地下”走到“地上”,从“黑色”转向“绿色”。2002年,该县开始大力发展楠竹产业,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据介绍,楠竹是该县主要的经济和良用树种之一,栽培面积达1821.95公顷,常年可采成竹10.5万根以上。为进一步丰富楠竹加工资源,该县大力实施山地、林地转让,帮助农民和个体工商户承包山林培育楠竹林,在地湖、竹林、江东等7个清水江沿岸乡镇发展竹笋两用楠竹林基地10万亩。
为提高出苗率,该县致力于“毛竹优化栽培技术”科研项目研究,经过5年的实践,获得了毛竹2至3年生实生苗造林成活率提到85%以上的科研成果,黔东南州林业局指定该县在全州楠竹产业发展现场会上作交流发言,并迅速在全州推广,普及到省内铜仁地区、安顺地区、黔南州和湖南省新晃县等地区。
最近,“毛竹全光山地育苗技术”的研究再次获得成功,育出了亩产1年生苗4万株、2年生苗1.5至1.8万株、3年生苗1万株的高产优质苗,有力推动了全县及周边县市毛竹的产业化种植。
同时,该县聘请省、州技术工作者、楠竹专家为顾问,定期为全县竹农进行楠竹低改及楠竹病虫害防治知识培训。最近两年,县林业、乡镇企业、科技等部门坚持每月分别到16个乡镇给农民上技术培训课,年均培训农民12万人次以上,促进了传统体力农民向产业技术工人的转变。
通过技术改造与培育,竹农的楠竹亩平均年收入由原来的500多元增加到现在的2000元左右,尝到甜头的老百姓经营竹林的热情空前高涨。
政策扶持激发百姓创业热情
依托楠竹产业小、快、灵、活的资本运作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天柱县积极引导农民发展投资额度小、创业门坎低、就业吸纳能力强、技术要求低、适宜家庭生产的家庭工厂。此举既可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也能培育一批创业小老板,实现农民从低端打工经济向高端创业经济的根本性转变。
该县先后出台了《关于鼓励个体工商户创办小型企业发展若干意见》、《关于鼓励支持家庭工业发展若干意见》,因势利导,通过增加财政帮扶资金投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等多项财税政策,支持农民和个体工商户创业。对农民和个体工商户创办企业从事农、林等项目开发、加工的,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特别是对竹子采伐可优先下达采伐指标,所有的楠竹在采伐和交易过程中,可免征和减征育林费。
同时,引导和鼓励农民、个体工商户通过租赁、承包等合法方式利用闲置土地、闲置厂房。允许盘活集体建设用地存量,将置换出来的集体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民和个体工商户创业,并适度减收集体非农用地规费。
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推出,极大地激发了天柱农民的创业热情。在江东乡天(柱)——会(同)公路两旁,各种楠竹生产小型加工厂一家挨一家,各种特色竹器制品的实物广告一个接一个。
仅有300余户人家的江东乡大塘村抓住县里发展楠竹产业的大好时机,经过不懈努力,楠竹产业已成为该村最大的支柱产业,有200户村民先后独户或联户办起了家庭竹器工厂,从业人员达500多人,其中有规模的企业近10家。有些生产企业已建立起竹帘子、竹地板等高档竹器生产线,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等地。
在天柱县,像大塘村这样的竹凉席、竹扫帚、竹椅、竹编制品及竹工艺品专业加工村已有10余个。
天柱楠竹产业发展的勃勃生机,引起一些民间企业家的关注,并吸引了一批社会资金的注入。天柱县瓮洞镇巨潭村从事竹编工艺已10多年的村民刘发定,是当地出了名的“小篾匠”师傅。几年前他就有办竹器加工厂的想法,但苦于没有资金一直未能如愿。去年,县城一位开办电器大卖场的老板看到刘发定编制精细的竹工艺品后,投资8万元为他办起了厂子。形成了老板出钱,刘发定出力的合作经营模式,今年上半年竹器加工厂就赚了3万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