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世博,尽显竹滕风情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世博会是前沿科技的盛会,也是传统文化的展台。漫步于上海世博园,观众经常可以发现前沿科技与传统文化的交织演绎——竹藤元素的运用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西班牙馆、印度馆、印度尼西亚馆、挪威馆、越南馆和秘鲁馆……”国际竹藤组织(INBAR)总干事古珍博士对世博会上的竹藤建筑如数家珍。而这些建筑在复古中求创新的风格也令她欣喜不已。“以西班牙馆的‘藤条篮子’造型为例,该馆对于藤的应用令人叹为观止。场馆外表覆盖的8500多块在山东手工编织的藤板,在我眼中就像弗拉门戈舞者的裙子”。
如果说西班牙馆的风情过于绚烂,那“德中同行之家”的简洁造型,可以让人沉下心来思考竹藤元素在上海世博会上大放异彩的原因。“德中同行之家”的骨架来自于中国云南的8米长巨龙竹竿,建筑外表还覆盖着透明薄膜,在夜晚如同点亮的灯笼。
“竹子的材质很特殊,它的强度可以和钢铁相比,却又极具韧性,”“德中同行之家”设计师马库斯海因斯多夫认为,竹子的内在美使其在建筑设计中显得格外高雅,同时作为有机材料,它又让人认识到可持续生活的潜力。
可不要认为用竹藤做建筑材料是很简单的事。在以“零化学物质”著称的印度馆内,使用了世界上最大的竹制穹顶:一根跨度逾三十四米的顶梁,要用竹材加工出弧度来,其难度可想而知。
据来自浙江安吉的供应商介绍,为匹配印度馆的穹顶建造工艺,他们首先通过火烧在毛竹表皮形成了不同的花纹,而后又经过“防腐、防蛀”等多道工艺,使竹子达到坚固耐用、环保美观的效果。可以说,竹子最终能够“挑大梁”,实际上是利用现代工艺和科技对传统材料进行再加工的结果。
除了运用于建筑外,上海世博会上的国际竹藤组织馆,本身还是竹藤元素的集大成者:从传统的编织品、容器和生活寝具,到运用现代技术的高档竹纤维纺织品、竹藤生物制品,还有在废弃后可自然降解的竹制键盘、鼠标和笔记本外壳,都让观众在大开眼界的同时,不得不感慨传统材料的无穷妙用。
事实上,在低碳经济大行其道的今天,如何从竹藤这种传统材料中汲取生活智慧,已然成为一股时尚潮流。比如,在国际竹藤组织馆内展出的一系列竹藤编织箱包中,居然有时尚巨头古驰推出的一款手提包,其手柄就是用竹做成的,显得古朴而优雅。
此外,在国际竹藤组织荣誉日活动上有过惊艳亮相的北京良宵竹乐团,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该乐团的三十余种乐器均为竹制,其中有用世界最粗的竹子做的低音鼓、用1000多摄氏度高温烧制的竹炭做成的金属音色的竹炭琴等。这些乐器造型独特,演奏方法新奇,音色优美、趣味性强,给听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经的感叹,千年后又在世博园重现。
为进一步凸显“竹藤人居环境”的主题,国际竹藤组织在世博会期间还组织了“竹藤产品创意大赛”,凡创意能为竹藤的新用途和新生活习惯作出贡献,或创意能有效把天然材料融入已有产品设计中的方案,都可以参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