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绥江竹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万木枯凋的立冬时节,金沙江边绥江县的31万多亩竹子却满目苍翠,绿染荒山,一派盎然生机。基层干部群众异口同声地说,县委、县政府咬定青山不放松,带领我们栽成了“致富摇钱竹”、“后人乘凉竹”。
穿行在郁郁葱葱的“金沙竹廊”之中,记者发现几年前踏看过的丛丛幼竹,如今已茁壮成材。公路两边新采的竹材成捆成堆,不时有村民将竹材背来交给收购点。“前几年开始种竹子时没有收入,现在每亩竹子的收入要比种玉米、土豆多赚300来元。”前来卖竹的会仪镇黄坪村农民王恒大兴奋地说,他家已种了2亩多竹子,还想多种一些。
10多年前,在当地烟厂关闭支柱产业萎缩的情况下,绥江县委、县政府及时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开展重振绥江经济的产业发展大讨论,在深入调研之后,决定“兴竹、上茶、发展魔芋”,以竹产业为主实施绿色经济强县战略。当年曾任绥江县县长的黄玲感慨地回忆:“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千方百计发展竹产业,从四川、广西等地引进杂交竹、龙竹、麻竹等优良竹种,建苗圃、育竹苗、念好竹字经,事实证明这条路走对了!”
为了兴竹富民,县委、县政府将竹产业发展与城镇规划、基础设施布局、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县城为中心,依托4条出境通道、7大溪流及向家坝水电站库区80里湖岸,建造40万亩“竹海”。不仅确保涉农资金足额投入,而且整合退耕还林、扶贫开发、部门帮扶、企业投入等资金向竹产业倾斜,仅2002年以来,全县整合投入竹产业建设的资金就达1000多万元。发动和鼓励群众每人每年义务种竹3株以上,实行挂钩扶贫种竹,64个县直单位,每年出钱出力为所挂钩的32个村分别完成至少50亩的种竹任务;按照生态补偿原则,组织电力、煤矿、造纸、林场等60多个用材企业每年分别种竹200亩以上;动员鼓励社会力量承包经营造竹,全县个人和加工企业承包经营造竹已达1.1万多亩。引进四川中信纸业有限公司,每年向农户收购竹材近3万吨,收购总值达1000多万元。为进一步把竹产业做大做强,帮助县造纸厂完成了年产10万吨、总产值6.5亿元、利税超亿元的发展规划,并加紧实施。
近10年来,绥江的县委书记、县长虽然换了3任,但他们一届接着一届干,坚持在竹产业上做文章,建成了一大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目前,全县竹子基地已达31.3万多亩,农民人均有竹2亩多,竹产业已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3%,全县农民每年人均从中增加收入400多元,县域生态环境也不断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55.1%。
穿行在郁郁葱葱的“金沙竹廊”之中,记者发现几年前踏看过的丛丛幼竹,如今已茁壮成材。公路两边新采的竹材成捆成堆,不时有村民将竹材背来交给收购点。“前几年开始种竹子时没有收入,现在每亩竹子的收入要比种玉米、土豆多赚300来元。”前来卖竹的会仪镇黄坪村农民王恒大兴奋地说,他家已种了2亩多竹子,还想多种一些。
10多年前,在当地烟厂关闭支柱产业萎缩的情况下,绥江县委、县政府及时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开展重振绥江经济的产业发展大讨论,在深入调研之后,决定“兴竹、上茶、发展魔芋”,以竹产业为主实施绿色经济强县战略。当年曾任绥江县县长的黄玲感慨地回忆:“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千方百计发展竹产业,从四川、广西等地引进杂交竹、龙竹、麻竹等优良竹种,建苗圃、育竹苗、念好竹字经,事实证明这条路走对了!”
为了兴竹富民,县委、县政府将竹产业发展与城镇规划、基础设施布局、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县城为中心,依托4条出境通道、7大溪流及向家坝水电站库区80里湖岸,建造40万亩“竹海”。不仅确保涉农资金足额投入,而且整合退耕还林、扶贫开发、部门帮扶、企业投入等资金向竹产业倾斜,仅2002年以来,全县整合投入竹产业建设的资金就达1000多万元。发动和鼓励群众每人每年义务种竹3株以上,实行挂钩扶贫种竹,64个县直单位,每年出钱出力为所挂钩的32个村分别完成至少50亩的种竹任务;按照生态补偿原则,组织电力、煤矿、造纸、林场等60多个用材企业每年分别种竹200亩以上;动员鼓励社会力量承包经营造竹,全县个人和加工企业承包经营造竹已达1.1万多亩。引进四川中信纸业有限公司,每年向农户收购竹材近3万吨,收购总值达1000多万元。为进一步把竹产业做大做强,帮助县造纸厂完成了年产10万吨、总产值6.5亿元、利税超亿元的发展规划,并加紧实施。
近10年来,绥江的县委书记、县长虽然换了3任,但他们一届接着一届干,坚持在竹产业上做文章,建成了一大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目前,全县竹子基地已达31.3万多亩,农民人均有竹2亩多,竹产业已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3%,全县农民每年人均从中增加收入400多元,县域生态环境也不断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