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产业永续青山又“生金” 农民生产方式“低碳”转型
郁郁葱葱的“竹海”,随风摇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绿色的清新……这是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向峨乡红光村看到的景象。竹产业作为该市生态恢复的一剂“良药”,不仅迅速“缝合”损坏的“绿心”,同时,人均增收近千元的“现实样本”,让灾区农民实现了“安居”之后的“乐业”。据了解,目前,我市竹产业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它投入人力物力小,不受劳作“半径”大小限制的特点,化解了农民集中居住之后劳作“半径”扩大的“尴尬”,成为了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向“低碳”转型的“绿色动力”。
竹林“修补”绿心:生态经济效益“双全”
走进都江堰向峨乡红光村,只见满山竹林绿意浸染,微风轻拂,“竹海”沙沙作响……现在,这里已经是都江堰灾后生态恢复的万亩雷竹示范基地了。良好的绿化效果,快速的经济效益,让竹子成为了我市灾后生态恢复的首选。
据了解,目前全市共有53万亩竹产业基地,围绕竹材开发和竹笋开发两条主线,我市的竹产业现在已经初具规模。市林业和园林局相关负责人坦言,竹子是乡土树种,不仅成活率高、管护成本低,而且还具有“低碳”的产业发展、快速的绿化效果,显著的经济效益等特点。“这刚好能让作为成都‘绿心’的都江堰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该负责人如是说道。
谈到竹产业的经济效益,负责人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一般来说,每亩竹林能够产出1500多斤笋子,如果按照现在4元左右的市场价的话,每亩竹林就能给当地农民带来6000元的收入。“而且它的绿色效益还不仅如此。”负责人告诉记者,要让竹林长得更好,竹子必须定期进行间伐。因此,农民除了可以卖竹笋之外,还可以通过间伐来卖种苗和竹材。这样一来,既能永续青山绿水,又能合理砍伐增收,竹产业的迅猛发展,为处在成都“绿心”的都江堰,解决了生态恢复中生态与经济效益“两难全”的“尴尬”。
人均增收600元:竹产业实现 “安居”之后的“乐业”
竹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民的致富增收,同时它还成为了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绿色动力”, 让灾区老百姓实现了灾后重建“安居”之后的“乐业”。都江堰的红光村,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董书记告诉记者:“地震以前,当地村民都是分散居住在山上,而灾后重建之后,农民从山上搬下来集中居住在修葺一新的安居房里。”虽然“安居”了,但是农民的劳作“半径”也因此扩大,以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生活方式,显然已经不再适合,那如何让农民实现“安居”之后的“乐业”?发展竹产业成为了红光村不二的选择。
据了解,对于林业产业的发展,成都市每年都投入1500万元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补贴农民的种苗、化肥等费用。“种树还有补贴拿,老百姓当然积极性高涨。”董书记告诉记者,红光村从以前就有种植雷竹的传统,地震之后又种植了2000亩,现在全村3000亩的竹子已经是一片“竹海”了。
种竹子不仅恢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而且“绿色生金”的经济效益也是眼见为实的。董书记告诉记者,红光村灾后生态恢复的2000多亩竹林,现在已经有1000多亩投产。“我们初步估算,仅去年一年,这里的农民就通过种竹子人均增收了600多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