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天全县“1+6+2” 立体林业促增收
四川省天全县是全国首批天保工程实施县、全国退耕还林工程试点示范县、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全省首批十大林业产业重点县、全省25个林业产业强县培育县。众多的“光环”明确显示出林业产业是该县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
自去年入选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以来,天全以林产业为支撑,以种养业和旅游业为配套,按照“立体林业”开发模式全面推进,进一步加快了产业发展进程和农民增收步伐。
“立体林业”多元化促农增收
4月23日,天全县紫石乡紫石关村6组村民韩煜强家开办的“农家乐”热闹非常,这天,天全县华联蜂业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大会在此召开。在合作社中,紫石乡的12户养蜂户成为首批会员。
“说起养蜂,可是我们乡的老产业了,从事的户数虽少但稳定。自从这几年乡上竹林面积增多后,养蜂的人越来越多了。”紫石乡乡长杨仕标告诉记者,紫石乡林区气候适宜,背靠红灵山,蜜源丰富。近年来,县上鼓励发展“立体林业”,依托林竹资源搞种养业、旅游业开发,农户们开始关注养蜂业,目前,全乡养蜂数发展到5281箱,每年可带来700余元的农民人均增收。现在,县上又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统一品牌闯市场,前景看好。
说到“立体”,该乡紫石关村的“生态农家乐”是个不得不提的典范。
“去年,我们经营农家乐挣了5万元。”韩煜强所在的紫石关村不仅是天全有名的“农家乐”集中地,更是成都、重庆许多游客眼中的“生态度假村”。每年5至10月,络绎不绝的外地游客来到这里休闲避暑。
当然,这得益于“立体”模式的开发。
从2002年开始,紫石关村在县上的大力扶持下,相继启动了“生态家园”建设、全国“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工程、“茶马古驿站”昔日风貌复建工程,对人居和旅游环境进行改造,建起了“生态民俗村”,农家乐发展到30余家,创旅游经济收益上百万元,为壮大生态旅游业打牢了基础。
如今,紫石关村的村民们又一次迎来了发展的机遇。
“听说我们入选示范片建设,这下,我们村的农家乐又要上档升级了。”韩煜强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跃跃欲试。他告诉记者,现在,只要乡上一声令下,他就会扩大农家乐的规模,再新修一些住宿间,提高接待能力和水平。
“1+6+2”林竹产业“活”起来
在省级新农村示范片竞评中,天全县作为传统林业大县,被确定为“林产业示范片”。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该县立足以林竹产业为支撑,以延伸产业链条、构建立体林业为特点,制定出“1+6+2”的林业产业发展总体模式,全方位推进示范片产业发展。
“‘1+6+2’就是指以林竹这个核心主导产业,配套茶、山葵、蔬菜、中药材、水果和养殖业6个主导产业,配套生态养猪、乡村旅游2个支撑产业。”县新农办相关负责人说,天全是林业大县,林业资源极为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6.3%,具有发展立体林业的优势,再加上近年来大力发展竹林基地建设,使这一优势进一步增强。
该负责人说:“在示范片建设之前,县上也一直按照‘立体林业’的思路搞产业发展。紫石乡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看到农民增收效果明显,县上决定继续深化这个模式,完成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长18%以上的示范片建设目标。”
在“1+6+2”模式的指导下,目前,示范片已新栽竹1.5万亩,新增木质原料林5800亩,新发展猕猴桃1千余亩、茶叶3千余亩,新增养蜂1700箱。在积极组织生产发展的同时,县上还建立了农民增收台账,将增收项目规划落实到每一农户,跟踪监测,确保增收目标如期实现。
为挖掘林竹主导产业的增收潜力,该县一方面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方面注重对新型农民的培训,继续深化作为全省品牌的农民工培训“天全模式”,专门从拥有“中国竹编之乡”美誉的青神县聘请专业老师,大力开展竹编工艺培训,为农民收入的大幅增长拓展了广阔的空间,目前已举办培训班8期,400余人参训,群众要求参加培训的热情不断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