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文化放异彩 细细篾编书法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此话最近又得到了验证。
浙江省玉环县玉城沙鳝冷水潭67岁的林世川老人,一位与竹篾“热恋”了30多年的篾匠师傅,一生巧钻研、苦琢磨,硬是练出了一手令人叹为观止的编竹篾绝活,用细细的竹篾创造出自己特有的别样天地。
师出有名
年少时的林世川是个放牛娃,只读了一年多的小学。13岁那年,他开始跟伯父学编细篾玩,编的多数是些当时的生活、生产器具。一年多之后,林世川就能独自完成鞋带篮等物件的编制。
篾器是竹文化中的一类,以生活类的工艺品居多。在我国,只有南方有篾器。而南方的篾器工艺,以温州兰溪的产品为最高水准。有一次,伯父家来了一位温州兰溪客人王定友。王定友60多岁了,身怀高超的编篾手艺,是当时篾匠中的高手。当他看到林世川编的鞋带篮时,赞赏之余很是惊奇,问他:“这是你编的?想学精吗?”他看中了林世川的心灵手巧和肯钻研的吃苦劲,有意要栽培他,使自己的好手艺后继有人。当年正值“破四旧”,老百姓不敢请人编篾,篾匠师傅自然也没饭吃。家里人反对林世川干这行,但兴致盎然的他执意要学,从此开始了真正的拜师学艺。兰溪师傅倾其所有,从自家带来了他亲手制作的精致漂亮的细篾工艺品给林世川当样品。他还不辞辛劳每月从兰溪赶到冷水潭一两次,只为了亲自指点林世川编篾。从兰溪师傅那里,林世川学到了篾器编制的最高层技艺。
改革开放后,由于篾器用具淡出了人们的生活,靠编制篾器不足以养家糊口,林世川不得不中断了编篾,办起了工厂。
重操旧业
年岁渐大后,生活的负担轻了,林世川又怀念起自己的编篾手艺。2006年,他开始重操旧业玩起了编篾。他使出平生所长,编出了现代生活中已基本消失的鞋带篮、荸荠篮、人情篮、头梳篮、小盒篮等物件,一件件手感光滑细腻,细节处理巧妙,堪称艺术品,十分精致可爱。早年的人情篮通常为木制,用细篾编人情篮,难度很大,也无人敢做。林世川竟用细篾编出了人情篮,同行看了无不折服。他还编出了带花的篾席,由于编制难度较大,这在早年的市场上也是很少见的。
有一次,林世川到路桥办事,无意中发现街上围了好多人,挤进去一看,才知道是一位来自西安的书法家梅松在现场创作出售书法作品。这时,一幅长140厘米、宽70厘米的虎字草书作品映入林世川眼帘。他仰慕书法家才华,也被那气势不凡的虎字给镇住了,竟突发奇想,买下了这幅价格不菲的书法作品,打算结合自己一生的手艺——用篾编出这个虎字!
用篾来编出书法作品,林世川敢想敢做。这是前无古人的创举,也意味着他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技术难度。
篾编书法问世
2007年,林世川开始为这一充满奇趣的构思付之实施。
编篾制工艺品是精细活,用料自然也十分讲究,每根篾的厚、薄、宽、窄都要差不多,都有严格的要求。仅剖篾这道前期准备工序,林世川就花了几十天的功夫。通常,他选择在每天的上午时间编篾。他说,上午精力充沛点,现在自己年纪大了,不比以前了,在地上蹲久了,脚就撑不住,手头的活也只能断断续续。
然而,更考验人的是用篾编制书法作品技术上的难度。
与编制普通篾具采用隔墨手法打硬结的手法不一样的是,编书法必须采用乌篾打软结字。而且,由于草书作品的结构无章可循,篾的挑花间距便无法计算,其难度之高,之前在我县尚无发现,可谓前无古人。更令人称奇的是,林世川甚至要求自己连书法上的灰白体部分也要用篾来表现,这真是老师傅碰到新问题。为了攻克技术上的难关,林世川整天把自己关在楼上,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更不许别人打搅他。在编制过程中,他面对着书法作品,边看边编边反复琢磨,要求自己的头脑要时刻保持高度的集中。有时候哪怕回应别人一句话,有一点点的分心,都很可能会导致错花。由于挑花间距的无法计算,即便他聚精会神,错花还是免不了。于是,林世川只能拆拆编编,不厌其烦。有时候篾断了,便接起来继续编。这样周而复始,一天编不了几条篾,整个工作进展也就比较缓慢。
2008年,林世川的篾编“虎”字完工了。加上另一对书法作品,一套58个字的篾编书法作品在历时一年多后终于得以问世。这篾编的“虎”字与书法原大,保留了书法的气势,但篾编的跳格又使作品多了别样的韵味和质感。
如同一个婴儿的降生,林世川对这幅心血凝成的作品非常满意,视若珍宝。精心装裱之后,他把书法高悬在堂屋的墙壁上,还小心翼翼蒙上一层布帘,不舍得轻易示人。他说:“我要留给会欣赏的人看。”有的人有幸得以一觑,看了就不肯走,无不为这幅书法奇特的工艺啧啧称奇。知道内情的乡亲都怂恿林世川再编一幅书法作品作为传家之宝留给他的两个儿子,林世川告诉记者:“如果可能,我还想编龙字书法传给后人。”
在我县沙鳝的老一辈篾匠师傅中,有五位高手,除了均已作古的四位,惟余今年90多岁高龄的应章老人健在。林世川把他近年来精心编制的篾制品送去给老人评点,老人看后叹为观止,称林世川编的物件“细致精巧,有动感”,认为“这样的手艺,千万个篾匠里也找不出第二个”。林世川告诉记者,听了前辈的肯定,他非常高兴和自豪,这对他来说无疑是最大的奖赏。
老篾匠的心愿
日前,记者看到,陈列在林世川家堂屋的得意之作有不少。对于编篾,用他的话说,“一上手就有灵感”。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能边编边构思,并有所创新,这正是林世川自认高人一筹、与众不同的地方。有时剖的细篾太粗,编进去之后,篾器的大小会超过原先量好的案头的尺寸。一般篾匠碰到这种情况只能拆掉重新编,但他却能边编边通过更改篾器外围的图案来进行巧妙处理。这在工艺上是同行所无法企及的。他希望尽自己所能编出更多的篾器,他想编龙凤图案的篾席,甚至想编全套的现代家具……
当今社会,从事纯手工的人很少了,但林世川仍希望他的手艺能后继有人。他说,编篾和做别的活不一样,篾比较长,又很容易断,只能摊在地上编。所以,一位合格的篾匠首先要有强硬的蹲功,从小就要练好“童子功”。这样的人现在并不好找,如果国家需要他传授这门手艺,他将倾其所能。
林世川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能编出体现自己最高水平、难度也最高的篾制工艺品献给国家,使我国的篾器工艺品得以完善保存,他把这作为一生最大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