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市洛江区村民巧手编就竹篾人生
近日,当走进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马甲镇新生村杜振炮、杜振评兄弟家中时,暖冬的阳光洒落在院落里,随处可见竹篾条和已是成品的竹篾篮。
先固定篮身,八支竹篾为一组,一手收拢竹篾条,一手灵巧的手让竹条在篮子的竹孔里穿梭,用不了一会儿时间,一个竹篮的收口工序便完成了……看到记者时,杜师傅兄弟没有停下手中的活,任细细薄薄的竹篾条在他们粗实的手指间穿梭。杜师傅兄弟俩从十几岁就开始做竹篾篮,至今已有30多年了。
从一根成竹到一个竹篾篮的诞生,所需要的工序多达十几道。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是竹篾编织的基本功。手工编织竹篾篮成品时要抹上黄粉,漆上桐油和光油,因其美观耐用,工艺独特,成为普通百姓的日常用品,更是闽南风俗嫁女必备的妆奁品。
像杜师傅这种家庭作坊,在新生村有六七十户人家,但能够做成规模的,也只有杜师傅这一家。像其他手工工艺遇到的问题一样,竹篾纺织也遇到传承的问题。“做篾匠辛苦啊,现在没人肯做,而且不容易学得起来。”杜进炮说,编竹篾篮只能成天蹲着,时间一久,常常腰酸背痛。虽然苦了点,但每逢初一十五,总会有人开车过来收购竹篾篮,这也是杜师傅一家最开心的时候。“一个月差不多有四五千元的收入,建房的钱也是靠编竹篾篮赚的。”杜振炮的爱人杜秀丽指着身后的两层楼房,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