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双丘村打造“中国楠竹每一村”
身在宝山中,却穷得叮当响
双丘村隶属于赤壁市官塘驿镇,山地面积45928亩,版土面积68平方公里。“双丘路不通,藏在大山中;想要走出去,须练脚板功;男人娶媳难,女儿嫁外冲。”村支书罗太平用民谣再现了双丘人曾经面临的窘迫:过去这里交通闭塞,老百姓进出只能翻山越岭,物资流通全靠肩挑背扛。2004年初,双丘、东塘、五家岭、郭家畈四村合并成一个双丘村时,共负债66万元。
其实,双丘依山傍水,资源丰富,其中煤炭、河沙、楠竹号称“双丘三宝”。按说,守着这么好的资源,双丘人没有理由不富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农村建设,必须牵住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这个牛鼻子。必须立足实际,打准主导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村党总支经过认真分析,找准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决定从“地下、水中、山上”全方位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善用三件宝,华丽一转身
地下开发迈出三大步:1993年罗太平和村委会成员借款开发第一家“组级”小煤窑,由此起步,村组结合先后开办了5家小煤窑;1999年村委会大担接管了停产倒闭的咸宁市矿务局双丘矿,年生产燃煤12万吨,创纯利280万元,上缴国家税费100多万元;2002年他们再投资300多万元开挖两处煤窑,年生产燃煤15万吨,创纯利300万元。水中开发办了一个厂,依托陆水河丰富的河沙资源,引进外商,投资创办了一个年产值300万元、利润90万元的河沙厂。
靠资源开发掘到第一桶金后,双丘人逐渐认识到,这种发展难以持续。目前他们面临着“地下和水中”两方面的挑战,按有关方面估算的煤炭储存量,以现有开采量最多只能开采二十年,而河沙有限,河沙厂也不能长久办下去。于是他们把目光瞄准了山上可再生的楠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方面,他们采用集体和村民共同出资合股的方式开发6000亩林场,并开垦荒山2800亩,栽种楠竹,建成收入稳定持久的“绿色银行”,村集体每年可获利上百万元。另一方面,村里建起工业园区,从浙江引进厂商,建成鄂南最大的楠竹加工基地,生产竹地板、竹压布、竹凉席等产品,边角余料烧成竹炭、制成竹油、竹醋液,每根楠竹增值10至30元,达到节能、环保、高效三赢效果。
大胆走出去,眼光放长远
村集体的财富积少成多,有村民建议分掉尝尝甜头。以罗太平为首的村两委坚持认为,不能进行简单的集体分配,必须滚动式发展。于是,除了“地下、水中、山上”,双丘人又跳出双丘资源发展双丘,这是他们解放思想发展集体经济的又一亮点。2002年双丘村委会看准市场行情果断出手,以378万元买下了改制中的赤壁市商业大厦,该楼盘现值1200万元,每年获租金35万元。有此收获,他们乘胜进军且稳妥开发房地产业,先后又买下赤壁市2000平米的商品房酒楼等四宗房地产,既坐收租金,又不断升值。罗太平告诉记者,除此之外,他们目前还在着手发展水产和畜牧产业,结合陆水湖旅游资源走观光农业发展之路。
楠竹深加工促进了村民就业
随着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村委会加大社会公共事业投入,让村民真正尝到科学发展带来的甜头。近年来,该村总计投资千余万元,建好了通组通户、通山通林公路,下水道、垃圾池、花坛、路灯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村民100%安全用水,100%参加了新农合,小病在村卫生室就能看。在村中心区,村民按规划建房,村委会每户奖励1万元到1.5万元。
如今,站在双丘村气派的农民广场上放眼望去,青山环绕,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尽收眼底,村民们怡然自乐,俨然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