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激活竹业综合效益 快步迈进现代产业
作为全国20个“竹子之乡”之一的杭州市余杭区,一直在走“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山外拓市场、山中兴旅游”的产业经济发展道路,更是产生了显著的综合效益,值得借鉴。11月16日,第三届中国杭州竹笋节将在余杭开幕,届时各地竹业界将领略余杭竹产业向优质、高效的现代产业转型升级的独创新路。
山上:建基地
杭州市余杭区有竹种5属30个种,以毛竹、早竹、淡竹、苦竹四大竹种为主的竹林资源35.29万亩,占全区林地的一半,利用这一庞大的生态资源,余杭先后成为全国平原绿化达标县、浙江省绿化模范区,正积极发展建设杭城西北生态带。
“余杭区正致力于加大竹林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竹子现代示范园区建设。”余杭区委农办主任、农业局局长胡永林告诉记者。近年来,杭州市余杭区相继建成了5个万亩竹业特色基地、5个万亩有机笋业基地、5个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形成了毛竹、早竹和苦竹3个“省级林业特产之乡”,建成竹业基地(园区)面积达10.5万亩,增效超过50%,带动全区竹林质量的提升。2008年,余杭区竹林平均亩产值1200多元,70%以上的竹林实现了丰产标准。
山下:搞加工
余杭竹产业并不止于毛竹利用,而是积极开发产品。目前该区竹业产品达20个系列200余个品种,从农家竹器、农具、建筑脚手架等初级产品到凉席、提花窗帘、竹地板、沙滩椅、竹笛、竹雕刻等精加工日用品、工艺品,可谓应有尽有。
据了解,余杭区现有竹产品加工企业320家,构建了以瓶窑彭公竹产品商贸市场为龙头,瓶窑、径山、黄湖为主的笋产品生产,百丈、鸬鸟、黄湖为主的竹制品加工,中泰、闲林为主的笛竹加工三大生态竹业块状经济,年加工竹笋3.6万吨,年加工竹材2000万根,年加工苦竹材1万吨。
山外:拓市场
随着现代都市农业的推动,余杭竹业市场营销能力大大提升。彭公竹制品市场和杭州竹城2个专业市场,吸引了来自浙江、福建、江西等地的500余个经营户进场交易,年交易额5亿元,增值达1.93亿元,产品行销全国。窗帘、工艺品、水煮笋等产品还远销美、日、韩、澳大利亚和欧洲等20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
此外,竹业会展业成为余杭竹业市场蓬勃发展的有力纽带。一家笋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说:“农民加入竹业组织,不仅有技术指导,优惠服务,还能参与产品展示展销、贸易洽谈、品牌建设,比如余杭笋竹东北行、中国杭州竹笋节、义乌森博会,这些展会为我们笋业、竹业打开销路,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为农民增收。”
山中:兴旅游
提起余杭的竹文化,余杭区副区长祝振伟如数家珍:竹刻、竹雕、竹笛、滚灯、鳌鱼灯、马灯……“产业要发展,要用经济发展支撑文化进步,要将文化渗透到竹业经济中去。”祝振伟说,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一个既能弘扬竹业文化、又能提升产业内涵、打响产品品牌的结合点。“这就是休闲观光旅游业。”
依托丰富的竹林资源、优美的竹林景观和独特的区位条件,余杭区大力发展竹林旅游业,目前已建立了双溪竹海漂流景区、径山禅茶文化景区、山沟沟竹乡山寨景区、百丈釜托寺竹景景区、绿野生态林业休闲观光园区、长乐次生植被生态景观等一批森林休闲旅游景区,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数据显示,余杭区森林旅游的人数和收入均约占全区旅游总收入的40%。
2009年,为迎接11月16日第三届中国杭州竹笋节的到来,余杭区特别推出三条差异化的竹乡一日游路线。梦春山庄、渔佬大生态农庄、彭公竹制品市场专线,向游客提供休闲购物服务;双溪漂流、金钟山农庄、径山寺、省级农家乐特色村径山村专线,游客将领略文化与生态之美;线路三是从山沟沟景区、山沟沟村到阿汤生态园,都市人可以做回山里人。